西关打铜工艺 · 千锤方成器 百载有余温
2012年12月13日 10:27 137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60岁的苏广伟坚持手工打铜,他打出15厘米深的铜盆,令外国艺术家赞叹不已
打制成型后,还在铜器上刻图案
焊接壶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技术活
手工敲打的铜器上有千百个“花印”
铜器除了传统的日常用品,还有新式的风铃等工艺品
西关打铜工艺
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曾经是每家每户必备之物。然而时下,遍寻广州,唯独西关的一家老铺还敲着羊城最后的打铜声,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索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
唯心
铜制的“汤婆子”,
延续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正值隆冬,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取暖的器物翻出来。条件一般的,有电热毯、暖水袋;好一些的,有暖风机甚至“浴霸”。然而,躲在家中储物柜角落的一个圆形铜壶,却始终让我十分好奇。母亲说,那是从前过冬用的宝贝,名叫“汤婆子”,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
“汤婆子”,何物也?其实就是暖足瓶,以铜锻打而成。扁扁的圆壶,底阔上敛,壶口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母亲说,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防止漏水。手捧这个黄灿灿的“汤婆子”,摸着壶身细腻密布的锤印,一条焊接线流畅地贯穿壶体中部,足见打铜师傅的功力。
在没有电热毯、暖水袋的旧社会,只要把开水灌进“汤婆子”,再以棉布将“汤婆子”包裹,放在被窝,晚上睡觉便可暖和很多。不仅如此,“汤婆子”还不会发出暖水袋的臭胶味,而且保温时间特别长。一个冬夜过去,壶里的水仍是温温的。
母亲说,那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铜是弥足珍贵的。加上铜质的经久耐用,于是不少铜制器皿都变成了“传家宝”。一个铜制“汤婆子”,一个铜盆,一个铜的梳妆盒……从外婆的手中传到母亲,再由母亲交给女儿,代代延续。
今天,走进西关仅剩的铜器铺,店内装载的,满满都是平常百姓家曾经的“传家宝”。现在有金有银,谁会当铜是宝?电子化、机械化普及甚广,手打的又累又辛苦,谁又会再坚持?店主的一句话颇为震撼:
“打铜就是不断地敲击,细心地打磨,没有太多技术可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怕苦、肯做”。原来,我们所遗忘的、缺少的,恰恰就是坚持的精神。
家中电热毯、暖风机一应俱全,但那个黄灿灿的“汤婆子”仍然被母亲保存于储物柜一角。长辈说得好,这个兢兢业业的“汤婆子”是个念想,承载着祖孙几代人的浓浓亲情和温暖回忆。于是,那一夜,我也学着用开水灌满“汤婆子”,拥着温暖也拥着母亲满满的爱,沉沉睡去。
传·奇
百年前广州打铜业达到鼎盛,如今难以恢复旧时风貌
在当今的时代,塑料制品以其轻巧、成本低廉而取代了原来的金属手工制品,几乎占领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时下难以寻觅铜制生活用品的踪迹。但如果时光倒流100年,你会发现铜锡业之鼎盛,是超乎想象的。
清末民初,“十三行”兴盛带旺打铜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历代延续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据在世的少数几名老艺人回忆,清末到民国初期,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当时,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还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当时就有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
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广州的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非“旺”的“打铜街”。根据资料载,那时,“入黑白铅则为熟铜,入锡则为生铜,各器均由工人制成,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后,打铜盛景不再
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专家介绍,制铜工艺,主要分铸造与打制两类。铸造以模浇铸成型,主要用于艺术品;打制以薄铜锡片,用模压或锤子敲击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有盆、炉、盒、壶、杯、镜、锅、碗、筷直到蚊帐钩、钮扣等。打制成型后,还在器具上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
1958年的“大跃进”,使“西关打铜”从盛况空前突然变得几近“绝迹”。进入“大炼钢”,很多西关人家都无条件捐出铜器具。到了后来的“除四旧”,再一次对西关人家的铜器进行“大清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无店铺公开售卖铜器,保存下来的铜器也多数残旧不堪。
手工打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如今,在广州仅存荔湾区恩宁路的天程铜艺店还在生产和销售手打铜器皿品。但不少人都在担心,随着恩宁路的拆迁改造,其生存空间堪忧。近年少数民间收藏者虽有意征集收藏铜器,但远远难以恢复旧时风貌。... (见下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