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打铜工艺 · 千锤方成器 百载有余温
2012年12月13日 10:27 1376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传·承
40载打铜梦始终不变
◎传承人:苏广伟(可能是广州唯一手工打铜铺———“天程铜器工艺店”的老板,60岁)
铜葫芦、铜碗、铜锅……满满当当,在一家名为”天程“的铜器铺里,苏广伟沉溺其中已经40年。他被街坊亲切地唤作“苏哥”,一句“苏哥摇铜铃,半个西关都知”,至今仍在流传。
从一枚铜章开始的打铜梦
“天程”是苏哥父亲的名字,很多人认为苏哥想把父亲名字传下去。但苏哥说,“天程”不仅仅是父亲的名字,更是一枚刻在他心中的印章。“那是一枚手工打出来的铜印,上面还雕刻有一个小狮子,很精致。”
1958年,苏哥的父亲去北京出差,带回来这样一个铜打的印章,苏哥对它一见钟情,并向父亲讨来“据为己有”。“这枚铜章给我的冲击很大,也让我和铜器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就想,以后一定要给父亲打个更好看的!”而那时的苏广伟不过是一名冶金工人。
同年,国家把铜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原本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几条著名的打铜街,如光复南路、大新路等日渐没落。此时,身在冶金场的苏哥,反而有了继续接触这门工艺的机会。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铜,“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想自己干,做个体户!”从此,天程铜铺里的“当当”打铜声就没有停止过。
“刚开始做的时候的确很困难,很多人怀疑这些铜并非手打而是电镀”,苏哥说。然而,三四年后一切怀疑都不攻自破。相比之下,给苏哥更大压力的是家人的反对。“人人都觉得这是辛苦不赚钱的傻事,亲戚们都躲着怕我上门借钱。”
没有资金,苏哥狠下心,决定“靠自己”,用当时每月仅有的578元下岗工资做资金。扣除房租550块,所剩无几。“每天1块5,2个馒头一碟咸菜,坚持了4年。”苏哥的坚持也终于换来家人的妥协,妻子开始帮忙,铺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铜器可消毒带旺打铜铺
苏哥说,销路打开很大部分还要归功于白癜风。“铜器可以消毒,对治疗白癜风有效,很多患白癜风的人都来铺子里要我给他们打铜碗、铜筷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有华侨看到报道也千里迢迢回来看。
5年前,一个德国打铜艺术家的到访,苏哥至今记忆犹新。“她看到我打的洗手盆很吃惊,说自己在德国干了多年打铜艺术,从没想过能够用手工打出15厘米深的洗手盆,还不用焊接,连连竖起拇指!”无法带着盆子走的德国艺术家端起盆子,拉着苏哥一起合影。
那位德国艺术家少见多怪了,其实这些铜制碗筷盆煲,都是西关旧时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即便是普通人家,每到婚嫁等大喜日子,父母也总会设法准备几件铜器。
“天程铜器工艺店”已成为广州市内仅存的打铜铺,苏哥更是为数不多的打铜匠。“经常会有年轻人说要来当学徒,但坚持不了几天就受不住辛苦和孤独,没有一个能留下”,苏哥不胜感慨。如今,苏哥的儿子苏英敏开始接手铜铺的生意,这在苏哥看来是非常难得的。
去年6月,“西关打铜”更正式成为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哥说,“申遗成功意味着‘西关打铜’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老了,希望儿子可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民间语文
王先生(28岁,酒店经理,广州人):听家里的老人说,打铜起码要学三年,而且一蹲就是一天。现在的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学,也吃不得那个苦。
张扬(30岁,中学教师,广州生活15年):铜器现在只能在收藏爱好者家里看到,欣赏并非人人花得起钱。这个社会讲求实在,要用就买,实用最重要。
王周卫(23岁,公务员,广州人):现在没人用铜器了,但是打铜的手艺失传也很可惜,应该有系统地建立相关学科,找人来研究,来学。
赵进(18岁,学生,广州人):复古风流行,你不见许多大酒店、大饭店,都用铜器皿来招待客人吗?我觉得,这是铜器发展的一个契机。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