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锡雕” 王千钧:先把手艺光大 再把生意做大

2012年12月21日 12:21 72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王千钧与父亲和儿子

王千钧与父亲和儿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芜锡雕” 的传承人王千钧带来的都是非卖品,也不接受现场订货。手艺人的傲气夹杂着生意人的精明,花白的头发不掩灵动的眼神,谈起锡雕,王千钧表示--
  “莱芜有丰富的锡矿资源,为制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末清初,莱芜婚丧嫁娶、馈赠亲友以锡制品为贵,此时制锡业快速发展,当时从事锡器加工制作的从业者不下千人,但此时锡器主要是以实用为主,真正意义上的锡雕艺术是从西关王家发源的。”初中都没读完的王千钧对锡雕历史了如指掌,锡雕的发展史也是他的家族史。


  从父亲手中接过传家宝
  锡雕传承400余年来,几度辉煌,民国年间到达顶峰,曾获巴拿马世博会物品展银奖。到了王千钧的父亲王雷这一代,经过战争和政治运动的破坏,锡雕已然式微。
  “我父亲武术很厉害的,1958年莱芜县委本来是要推荐他去中央武术学院,但我父亲选择了去省工艺美术研究室学习。”对父亲的经历,王千钧既佩服又羡慕,“1958年那会儿,省工艺美术研究室有一批当时已经五六十岁的手艺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我父亲跟随他们学习,受益良多。”
  王千钧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门手艺却并没什么兴趣,一门心思就想学武术。1991年夏天,王千钧已经20岁了,父亲终于找他长谈了一次。“我父亲先跟我说了锡雕的辉煌历史,又告诉我,我爷爷临终前曾交代,家族后人不许再搞锡雕,但他认为锡雕已经不是王家家族手艺了,而是已经承载了民族文化,父亲说,他宁愿当不孝的逆子也不愿做民族的罪人。”
  对20岁的王千钧来说,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谈话,“我没想到自己有个这么伟大的父亲,父亲平时对我很严厉,交流很少。”王千钧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让父亲在有生之年看到锡雕的再度辉煌,“父亲这才拿出珍藏的巴拿马银奖证书传给我。”


  头脑灵活的小学徒
  王千钧正式成为父亲的“学徒”。稍微一用心,头脑灵活的他就发现一个问题。“辛苦几个月打造的作品,客人来拿货的时候用报纸随便一卷就拿走了,那时候还不知道‘包装’这个概念,但心里就觉得应该有个好的盒子。”王千钧找木工打了几个木盒,贴上黄锦。“木盒没什么技术含量,后来我就自己做。”
  父辈的作品都是采用订做的方式,客人要什么就做什么。王千钧就建议父亲没有生意时多做些作品,用一个展示架展示出来,这样客人来了之后可以挑选。“ 我总想搞点花样出来,我父亲也是比较鼓励我的,我的点子都采纳了。” 21岁的王千钧被当地媒体发掘,成为“开发市场”的先进分子。
  到了2000年,王千钧有点“做得没劲了”,一方面有父亲坐镇,没什么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创造力越来越差。“这时人们的审美已经有了改变,完全传统的造型不受欢迎了,但你让我做个新造型也很有难度。”
  2001年,清华美院的师生到莱芜进行社会实践,王千钧的一名朋友闻讯立刻给他打电话,让他赶紧拿几件作品去给“清华教授”鉴赏。“手工好,做工精细,技术上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创意不够,设计理念还需要提高。 ” 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助教的李鹤给出的评价与王千钧的感受不谋而合,王千钧立刻引为知己。


  “不懂规矩”闯清华
  李鹤回京不久,王千钧就跑去北京找他,在清华美院转了转,王千钧被这里的氛围迷住了,他想到清华美院进修。“李鹤一听,第一反应就是很难,毕竟我初中都没毕业,但他仍然去找了雕塑系主任王培波教授谈了我的情况。”王培波教授说,要进修至少要考过一门素描。
  王千钧回到莱芜就开始学素描,与小学生一起学了一个月后,又跟着初中班学了一个月,“两个月后,老师就建议我去跟高考班一起学。”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