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产品进入阶梯时代
2012年12月24日 13:36 190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类: 盘点
回顾2012年,“变革”成为能源行业的核心词汇。这一年里,我国资源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水电油气定价机制逐步理顺。民资也突破性地进入页岩气勘探开采、管道建设等传统禁区。但这一年又注定是“神话”破灭的一年,煤炭、光伏、风电……这些曾经的黄金能源产业,而今只能在在空前的困境中追忆着往昔辉煌。
2012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首这一年能源领域的重要变革,“阶梯”无疑是今年的重要热词。在这一年,阶梯电价在全国施行,阶梯水价、阶梯气价也在部分省市展开,可以说阶梯化收费已成为未来我国资源品价格制定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已经全面迎来“阶梯时代”。
“阶梯”即多用多掏钱,实行资源产品使用阶梯式收费。由于部分居民的使用成本有所提高,阶梯收费在推出之初也曾遭遇“涨价”质疑,但从全国阶梯电价实施半年来的情况来看,超过八成的居民电费支出没有增加,而居民的节电意识却显着增强,阶梯收费引导节能消费的导向作用效果明显。
我国资源性产品全面进入阶梯时代
由于资源品是民生之本,一味追求“纯市场化”改革,显然偏离国情。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严重向居民消费倾斜,实行福利性的水电气价格。但随着资源性产品越来越稀缺,“计划电”“廉价水”已严重限制我国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另外,消费的低成本也造成了部分浪费和无节制消费。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资源类价格改革。但或因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或因通胀压力、政府保民生的顾虑,改革一再延迟。而另一方面,高能耗困境让“非市场”资源价格日益“捉襟见肘”,频频发生的“电荒”“油荒”“气荒”即是明证,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但作为重要的民生消费产品,水电气完全市场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阶梯化收费便成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2年7月1日,阶梯电价在全国全面开始施行。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开始尝试实行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将资源性产品阶梯化趋势进一步铺开。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目前,全国36个大中城市,已经有17个城市实行了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而全国性的阶梯水价方案也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另外,湖南、河南、河北、江苏、广东、海南等6省也已实行或准备实行阶梯气价。至此,与民生相关的三大重要能源产品都进入“阶梯时代”。
阶梯水价调控效果初显 阶梯化趋势对民生影响有限
对于资源性产品的阶梯化改革,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哪一种资源型产品,“阶梯价格”本身是价格结构的调整,目的在于拉开价格档次,倡导大家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从我国阶梯电价施行近半年来的情况来看,这种阶梯化模式的调控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而这种阶梯化对居民生活影响有限。
据新华网12月12报道,阶梯电价实施近半年来,一些地区居民用电增幅放缓,阶梯电价引导节约用电正效应初现。据大洋网10月12日报道,数据显示,广东实施阶梯电价后 用电量下降超1成。
另外,由于我国实行阶梯收费政策都是在参考居民使用情况设定的,所以对大多数居民生活来说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以阶梯电价为例,据人民日报12月4日报道,阶梯电价实施五个月以来,上海只有13.4%的家庭用电量超出第一档,需要多付每度5分钱。另有5%的家庭进入第三档电量,超出部分需要每度多付0.3元。而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方案来看,阶梯水价对民生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以广州为例,据中国证券报11月21日报道,除广州基本用水量设置在每户每月26立方米外,深圳为每户每月22立方米,南京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我国人均用水量大约180升/天,一个三口之家每月21.6立方米,这意味着在现有阶梯水价实行方案所设置的基础用水量下,大部分城市居民不会产生超额用水的情况。
虽然如此,阶梯收费对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却已深入。实行阶梯电价后,不少居民在选购家用电器时,省电还是成为了第一标准。 不少商家在接受中新网能源频道采访时表示,实行阶梯电价后,能耗1、2级的特别好卖。而北京市民吕先生也表示:“现在买电器确实会多关注能耗问题,虽然眼前可能买的贵点儿,长期算应该还是更合适吧。因为可能每天只能省一点点电,但北京阶梯电价是按年结算的,也许就是这一点点电会让你进入第二阶梯。”
不过,有地方供电部门和基层干部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居民用电受气温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阶梯电价对促进电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仅仅几个月乃至一年内的数据,还无法很好地说明问题。需要通过多年的运行,以及更多年份的用电量数据,将其与以往多年的用电量自然增长率进行比较,并排除气温等其他导致用电量变化的因素,才能最终确定阶梯电价在促进节约用电方面的实质效果。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