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金属超标事件
2013年01月04日 10:12 7792次浏览 来源: 富宝 分类: 盘点
1螺旋藻铅含量超标
回放:
2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螺旋藻“不合格”生产企业名单,多家保健功能食品企业旗下的螺旋藻产品被检出重金属铅含量严重超标。3月30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对外公布“最新”抽检结果,原“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除1家外“均合格”。4月10日,在外界质疑声四起时,国家食药监局回应,2月29日通知所涉及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而3月30日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
一时间,螺旋藻“铅超标”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新公布的检测报告没有得到大众的信赖,“铅超标”让消费者心存疑虑且导致国内螺旋藻企业的信用危机。
点评:
可以说,这次螺旋藻“铅超标”风波为整个螺旋藻产业敲响了警钟。螺旋藻产业已发展20年,必须依靠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通过这次事件,企业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螺旋藻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小作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次充好,生产质量没有保证。企业若牺牲质量来获取利润的话,必然得不偿失。
2雅培奶粉被指“最差洋奶粉”
回放:
事件的发起方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的专业研究公司CERresearch。3月22日,CER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雅培心美乐1段,营养不良的第一步》的调查报告,称公司从上海和香港购买了6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送至德国一家专业监测食品安全的实验室进行成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6个样品无一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而“原拟作为标杆的雅培奶粉表现最差”。
点评:
业内人士或第三方机构爆料,是欧美等国早已流行的做法,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里,即有关于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及合作的规定。出于为消费者着想的考虑,发动各方力量参与监管,在这点上,第三方机构在我国的出现无疑值得欢迎。尤其在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途径有限、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大环境下,业内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可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补充力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产品真实信息的渠道,激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担忧地表示,第三方检验机构在国外需通过资质验证、检测范围限定之后,方可发放营业执照。检测若有问题,将面临复检和法律制裁等一系列负面后果。而目前国内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管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资质是否过硬,二是能否确保中立发言,不代表各方利益。因此,不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很可能沦为商家的“传声筒”,出现“捏造”报告,攻击竞争对手的可能。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监管部门的作为。各种质量安全事件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生,与目前我国缺乏有力监管机制和有效信息披露机制有关。若监管部门对各类产品的抽检更频繁,信息公开更充分,其他渠道的爆料自然会减少,这就是着名的“灯塔效应”。若企业要依靠第三方的爆料和消费者自发求证的热情才能自律,消费环境如何令人真正放心?
3来伊份蜜饯添加剂超标
回放:
4月份,致力于打造中国休闲食品第一品牌的上海来伊份,在预披露招股说明书不到一周时被曝蜜饯卫生安全丑闻,之后不少产品遭遇下架,IPO也被否决。证监会10月份发布公告,解释了来伊份IPO被否的原因——最终还是栽在“蜜饯风波”上。
央视《消费主张》与《今日观察》栏目曝光了山东、杭州等地部分工厂蜜饯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严重漏洞的情况,不仅生产环境污秽不堪,而且食品添加剂使用严重超标,还可以随便更改过期产品的生产日期。在沃尔玛、世纪联华超市、家乐福和上海来伊份的专卖店,记者购买了多款标称“曝光”工厂生产的蜜饯,检测结果显示,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的最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3倍多。
点评:
作为食品生产企业,蜜饯加工厂对食品行业的规则显然不可能完全懵懂无知。之所以仍然敢用劣质原料并滥用防腐剂,与其说是无知者无罪,毋宁说是知法犯法。相关厂家之所以有如此胆量,固然是受到利润驱使,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把食品安全底线完全抛诸脑后。而监管乏力,标准执行疏漏甚至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乱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该甜蜜的蜜饯却成了令人作呕的“毒蜜饯”,无疑令人唏嘘。一颗“毒蜜饯”的背后,再次折射出千疮百孔的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只要这样的食品生态环境不改变,“蜜饯”成“毒饯”,不是第一颗,也绝不会是最后一颗。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