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船业迈入“绿色拆船”的环保新时代

2009年09月29日 9:12 83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从9月15-16日举行的“2009上海国际海事论坛”上获悉,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拆船业的兴旺发达及因此带来的安全、环境与健康问题,引起全球海事专家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老旧船舶加速报废,部分货船甚至提前淘汰,拆船业迎来了新的高潮,2009年一季度已拆解船舶237艘、750万载重吨,业界预计今年将有超过1000艘退役船舶被拆解。
  拆解船上大量的各种有害废弃物,诸如油类、石棉制品、重金属、油漆等引起与会海事专家高度关注。专家们普遍表示,如果拆解过程中不以安全环保的方式加以处置,极易泄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给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专家表示,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简称《拆船公约》)今年5月在香港通过,必将带领全球拆船业迈入“绿色拆船”环保新时代。
  中国积极推行“绿色拆船”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国际贸易和航运业蓬勃发展,全球船队规模持续增长,退役船舶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08年世界海运评估报告》指出,2007年世界海运量达到了创纪录的80多亿吨,截至2008年1月,全球登记的100总吨及以上商船总数已达97481艘,总运力达11.2亿载重吨,每年有数百艘退役船舶被拆解。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拆船国家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有组织的拆船活动开始,中国拆船业至今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主要采用码头拆解和船坞拆解方式,在拆解规模、装备设施、工艺技术、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工人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拆解基地为龙头、其他少量沿海拆船企业为补充的、年拆解能力为350万轻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保型产业。截至2008年底,中国拆船业已拆解国内外各类船舶2400余艘。
  据了解到,近年来中国拆船企业积极倡导、推行绿色拆船,在拆解生产活动中,基本做到了安全、环保、健康,部分企业已经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有的企业已经或将列入国家、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并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一流拆船企业,受到了发达国家和环保意识强的国际船东的青睐,近年来在绿色环保拆船方面与马士基、日本邮船等国际知名航运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今年以来,我国拆船企业的拆船量迅猛增长,据海关部门统计,上半年仅江苏省口岸就进口退役船舶100艘,计75.8万轻吨,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6倍和12.5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拆船业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先后颁布了《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拆船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暂行规定》,授权海事、环保等政府部门对拆船业的作业安全与防污染进行监管。拆解作业开始前,海事部门对作业安全与防污染措施进行检查并签发批准拆解证书;海事、环保和劳动部门对拆船企业的安全环保和劳工保护都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定期对拆船企业的安全与防污染状况进行检查。当前,中国政府正在组织进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修订,其中对拆船企业的设址、应急器材的配备、拆解作业的安全与防污染措施、作业的检查和审批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有效提高我国拆船业的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水平,为《拆船公约》的履约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拆船公约》为我国拆船业带来利好
  我国作为世界航运大国,拥有大量远洋船舶,挂中国旗和我国实际控制的远洋船舶共计3300多艘,船队规模排名世界第四,修造船和拆船能力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如此庞大的海运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调整都会影响海运业的发展。上海海事局危防处调研员陈伯卫表示,《拆船公约》的生效,对我国拆船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是我国作为世界航运大国、拆船大国对全球海洋环境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
  “《拆船公约》中提出了针对拆船企业的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特殊的要求,提高了拆船市场的准入门槛,这对我国拆船业是一个机会。”陈伯卫介绍,近年来,我们国家时刻注意拆船污染海洋环境的问题,设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拆船企业的作业,我国的拆船企业无论在作业能力还是环保要求都足可以达到《拆船公约》中的要求。我国加入《拆船公约》后,拆船标准的提高将帮助我国重新获得往年因价格因素而丧失的市场份额。此外,由于全球航运市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船舶涌入拆船市场。据专家预计2010年全球有800艘油轮需要拆卸,至2013年被拆解船舶总数将达到3000艘。这些有利因素令中国拆船业即将迎来黄金机遇期。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