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华:矿产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
2013年03月05日 15:54 44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江苏省
我国能源产业的现状要求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国,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却存在“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低现象。同时,在矿产品开发利用,尤其是深加工方面,也存在“四低”,即低投入,低产出,资源利用低,产品附值低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实现我国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由之路。
矿产资源是有色金属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预测,到2020年矿产资源需求量:铜650万吨,铝1440万吨,铅260万吨,锌5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总量为3000万吨。按目前消耗计,未来15年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进口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国有企业要通过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杜绝避免资源开采的浪费。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做到科学开采、合理利用资源。
随着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要以市场引导和规模化开采、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大做强矿业。通过规范和整合,组建矿业集团。国有企业要利用资金、规模、管理优势,大力涉足前景广阔,无污染的大型煤矿、有色金属矿,通过资本和资源的合作对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互利双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矿业开采等现代化水平。同时,企业要树立资源意识、安全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提高能源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不断提高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国有企业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我结合我所任职的江苏悦达集团参与重组、收购煤矿、铅锌矿等能源矿产企业的一些做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下阶段工作:
一、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利用的矿山,只占1/3,而且大多数矿山的利用率很低,总回收率只有30%~50%。我国矿产开发秩序混乱,滥采乱挖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将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结合起来。完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制度,严禁煤矿超能力生产,提高煤炭回采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采富弃贫”。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对于高能耗行业,通过调整高能耗行业的落户产能、调整资源性产品政策有效节能降耗;通过新上技术水平高的机组有效降低火力发电能耗;通过淘汰一批煤炭开采落后的产能,实现煤炭行业提高产能、降低耗费的目标。
二、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综合能力,实现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开采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偏低,需要优化结构、创新技术和加强管理。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可以整合资源,增加产能,提高效益。要加快对矿山企业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实行规模开发,提高集约化水平,淘汰落后、分散的采矿能力。依法清理关闭无证开采、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办矿条件的矿山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企业集团。另外,要提高矿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矿业企业要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学理论、有创新能力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科技队伍和人才。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三、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带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质的飞跃,实现产业全面升级。首先,要对传统能源技术进行改造。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回采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改造工艺装备落后、管理粗放的开采方式。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其次,矿业企业要通过加大矿业基础科研投入。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基础研究。并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鼓励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应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水平。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