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之道

2013年03月19日 12:59 18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记者刘京青   作者:

林峰海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市委书记 林峰海

刘学景

全国人大代表、新凤祥控股集团董事长  刘学景

赖坤洪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赖坤洪

袁志伦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博赛矿业董事长 袁志伦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一问题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月8日,习近平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强调创新驱动、依靠科学技术,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破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难题靠什么?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难在哪?出席今年两会的代表用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实际行动,探索建设“美丽中国”、有色强国的路径。

  保护生态靠什么?
  作为工业行业,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的任务尤为艰巨。当记者将“保护生态靠什么?”这一问题抛给出席两会的代表们时,“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的回答成为高频词。
  林峰海: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是一对矛盾。但处理好了,就可以将对立变成统一,这里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聊城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很快,其特点就是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祥光铜业重视技术引进和创新,它拥有的“双闪”铜冶炼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是国家环境友好型工程。解决环保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信发集团赤泥处理技术将赤泥变废为宝,从中提取的火碱、残留的铝、工业用陶瓷等原料,既减少了排放,还产生了效益,这就是依靠科技的结果。
  相比以技术创新改善环境的具体措施,观念的转变同样重要。
  解决污染问题,企业必须承担主体责任。现在提出财富道德。企业获得财富,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所以,你获取效益、财富,必须是有道德的,不管你是什么企业,你取得效益,不应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这是环保的最根本问题。
  解决生态问题,只靠企业自觉还不够,还要建立企业是主体,政府来监管,法律做保障的完善体系。不论企业、政府,权责利必须分清。因为资本本身是追逐利益的,法律要起到保障作用,确保一个底线,同时将各种环境成本计算到生产成本中去。这样,科学发展才能走上规范轨道。
  刘学景:企业要下决心,加大环保投入。责任重于泰山,企业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原有的技术、工艺更加完善,各项环保指标符合排放标准。为保护环境,祥光铜业仅环保一项就投入了几千万元,要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这是我们的责任。

  淘汰落后,难在哪?
  新增产能投产了,落后产能却没停,这在有色行业里不算新闻。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在有色行业,“淘汰落后”这个词却是听上去很美。
  袁志伦:近年来,电解铝、氧化铝产量突飞猛进,数量增加可谓叹为观止,使有限的资源、环境、土地无法承受之重。目前,行业陷入亏损的泥潭,但这并没有令后来者放弃,淘汰落后似乎也是纸上谈兵。处于行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地方政府或是出台各种保护政策,让危机中的企业活下来,企业自身也不甘被淘汰的命运,延伸产业链,搞煤电铝联营自救,所有的种种措施,不是要它死,而是让它活,于是,产能不降反增,环境压力加大。
  因此,要坚决抵制“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盲目扩张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盲目扩张只会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保的不断透支;产能过剩的企业盲目扩张,只会导致整个所处行业形成成本倒挂、恶性竞争现象的不断发生。因此,面对钢铁、电解铝等“两高”企业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必须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予以坚决治理整顿,净化良性的市场供需。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并加工生产“两高”产品。基于目前国内资源缺乏和环保压力,政府应出台实质性政策鼓励和支持如钢铁、电解铝等长期依赖进口原料加工生产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获取资源并建厂生产,最后运回中国为我所用的需求量大的产品,如果产品供大于求时还可以销往其他国家赚取外汇,是个一举多赢的长久之策。
  刘学景:全球铜精矿资源有限,我国铜资源相对匮乏,但是我国是铜冶炼大国,产能已严重过剩,冶炼厂开工不足,受中国因素影响,铜精矿原料受制于人,竞相抬价,整个产业正在陷入铁矿石式的“产能陷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现有铜冶炼产能近5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还多。在建产能150万吨,计划建设产能逾100万吨。全球铜冶炼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同期矿山产量的增长,导致铜精矿的供应一直严重短缺。同其他产能过剩的冶金冶炼行业一样,铜冶炼行业长期面临着开工不足和经营亏损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必将严重威胁到中国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安全。有色行业一直戴着“两高一资”的大“帽子”,虽然通过产业升级有了一些进步,但问题仍然严重,症结在于“大干快上”,无序扩张,产能过剩,粗放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原材料受制于人。铜冶炼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各地还在争相跑马圈地上项目。
  建议国家提高铜冶炼项目的审批门槛,一律拿到国家层面,提高行业对环保、节能、土地利用等标准要求,严格控制低端产能扩张,加快产业升级,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鼓励和推进铜冶炼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目前,我们一些先进的企业已具备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管理实力,在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承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国内铜冶炼产能的严重过剩,适当地将一部分产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不失为一条出路。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先进铜冶炼企业,去海外资源丰富的地方建厂,输出技术、设备等,同时将粗铜和电铜等国内短缺的资源拿回国内,实现经济和资源保障的“双赢”局面。

  转型升级,你行动了吗?
  要发展,也要生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景,代表给出良方。
  赖坤洪: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快整个再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有色金属原生矿产资源紧缺、节能环保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十分重要和紧迫。2012年,我国主要再生金属产量达到895万吨,其中再生铜275万吨、再生铝480万吨、再生铅140万吨,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行业科技含量低、无序竞争等问题制约行业的发展。再生企业普遍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品生产粗放,限于低端的回收、拆解、冶炼,产业链条单一,造成企业在原料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环境,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政府和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谁转型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我们企业目前实现了由简单的拆解和冶炼的初级生产向单晶铜、纳米铜等新材料产品转型,产品价格翻了几十倍,利润大幅提升。所以说,转型升级是再生行业的出路所在。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