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古流行至今的金属涮火锅

2013年04月12日 8:50 955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西汉铁暖炉(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西汉铁暖炉(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东汉三格锅
东汉三格锅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内蒙古敖汉旗康营子辽墓契丹人“涮火锅”壁画(临摹)
内蒙古敖汉旗康营子辽墓契丹人“涮火锅”壁画(临摹)

暖锅
暖锅


  火锅,是冬日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之一,从考古中发现,古人已有吃火锅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的上古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吃火锅了。宋代每到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还要举办“暖炉会”,家家过节般地吃火锅。还有一种说法,筷子发明恰恰是吃火锅的需要。


  西周墓葬群中发现两只“火锅”
  如果追溯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烹煮饭菜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发现,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这种鼎,其实就是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火锅”。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半下子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此发现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轰动。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的更形象的叫法——是“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墓主人分别是X(造字:“张”右边的“长”替换成“魚”)伯和其配偶井姬,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出土铜器、陶器及各种玉石饰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铜容器中,便有两只火锅。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上面有铭文“X(造字:“张”右边的“长”替换成“魚”)白乍井姬Y(造字“穴”下加“火”)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X(造字:“张”右边的“长”替换成“魚”)白乍井姬Y(造字“穴”下加“火”)鼎”高15.2厘米,口径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鼎底和盘上还有烟炱的痕迹,可见它是实用器随葬的。另一只火锅出土于一号墓乙室中,构造、形制相同,仅腹腔较浅。从“X(造字:“张”右边的“长”替换成“魚”)白乍井姬Y(造字“穴”下加“火”)鼎”的用途来看,当年至少在周代贵族中间,便是开始“吃火锅”了。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西汉时期出现“鸳鸯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1968年发现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稀世文物。在刘胜的墓中便发现了一只可以用来吃火锅的铁暖炉,2011年我曾程去满城看了此墓葬及出土文物。此炉系采用鼎结构三足造型,在足腿中部设可以旋置燃料的托盘(炉底)。这种炉子温酒、热饭、吃火锅均很方便。刘胜墓中出土的暖炉,尚不能直接证明他生前爱吃火锅,但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则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特别青睐吃“火锅”。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 (更多内容请见下页)

大同铜火锅倍受六届中博会宾客亲睐

“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漫话铜炉”

铜香炉:奢华的生活用具

承载忠义的克黄升鼎

青铜古鼎:王权的象征

秦公鼎:解谜秦始皇祖陵

我是大帅 比大师少一横·铜雕壁画家“北安”专访实录

视频:我是大帅  我比大师少一横·铜雕壁画家“北安”安建达专访实录

 初探铜陵铜工艺品市场——金蜗牛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随访实录

国防大学“铜雕王”杨俊光:以铜为镜昭未来

铜雕巾帼黄世芳·重振中国金属艺术之光(图文视频)

铜咨询频道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