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强势上涨 国内金市快速升温

2009年10月14日 10:18 25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近期,国际金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国内主要城市黄金零售和投资产品市场再度升温,除购买实物黄金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纸黄金和黄金T+D交易,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对于黄金投资的热情除了短期的价格激励外,更重要的是基于通胀预期的加强和避险需求增加。
  据中国证券报10月14日报道,自“十一”长假开始,国际金价在1,00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附近展开了新一轮涨势,并在10月2日之后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纪录。
  我国居民对于黄金价格继续上扬的普遍预期加上8天长假对于消费的刺激作用,使得国内主要城市的黄金零售和投资产品市场再度升温。
  分析人士认为,在短期刺激作用的背后,居民对于未来通胀发生的担忧成为推动黄金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
  黄金零售显著增长
  “十一”长假以来,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黄金的零售消费及投资均出现显著增长,使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周。
  尽管正值工作日,但当中国证券报记者13日来到集中了老庙黄金和老凤祥等老牌金店的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时发现,各家老牌金店依然人气不减。销售人员表示,与长假中的景象相比,现在已“冷清”了不少。
  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许文军介绍称,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中,上海地区的黄金销售额达3.4亿元,同比上升12.2%。
  有行业人士表示,除了传统的保值需求外,今年依然是国内的婚庆“大年”。这使国内的黄金首饰需求保持旺盛。世界黄金协会(WGC)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到金融危机和金价高涨的影响,截至今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首饰消费额下降了22%,而中国却保持4%的增幅。
  而在深圳,黄金零售销售的增长势头似乎更猛。深圳周大福专柜的一位售货员说,尽管目前千足金饰品的价格已经逼近300元/克,但前来选购金饰的消费者仍络绎不绝,近一个月来的销量同比上涨30%左右,国庆期间的销量更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北京。尽管长假一结束,北京主要的黄金零售店——菜市口百货便上调了黄金零售价格,但高昂的价格并未降低成交量,菜百数据显示,长假期间,该商场黄金的销售额超过9,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多,创下新纪录,长假后这几天的销售增幅也在20%以上。
  避险投资需求继续升温
  相对于购买黄金饰品,普通居民在零售市场上进行黄金实物和衍生品投资的态度似乎更为积极。
  13日中午,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北京菜市口百货的金条销售部看到,千足金金条的卖出价格为238.8元/克,回购价为228.8元/克,也就是说,如果金价上涨超过每克10元,投资黄金就是正收益。
  在目前金价凌厉的涨势中,每克10元的“成本”让不少投资者感觉到投资黄金的获利“近在眼前”。“最近买金还是很多,买涨不买跌嘛。”一位销售人员招呼记者买几条金条作为投资,“国庆前买金的人,现在就已经赚到了钱。
  就半个小时,又涨了7毛钱,还得继续涨。”
  在深圳,投资性金条和收藏品也非常“抢手”,COCOPARK广天藏品销售员表示,该店销售的国庆系列金条在国庆期间甚至还出现了断货情况,有市民一口气就买了10条纪念金条。
  除了购买实物黄金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投资纸黄金和黄金T+D交易。从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获悉,同平日相比,该行推出的黄金现货延期(黄金T+D)交易量已经翻了一番。“近一月来,黄金T+D的成交量达到5亿多元,而平时每月成交量才两三亿元。”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有关负责人也透露,近期该行的纸黄金业务较受投资者的青睐,交易量呈现明显放大趋势。
  中信新际期货的投资部总经理杜晓华认为,普通投资者对于黄金投资的热情除了短期的价格激励外,更重要的是基于通胀预期的加强和避险需求增加。他认为,货币泛滥的最终结局必然是通胀,黄金的保值魅力显现。经济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经济复苏的前景还是不甚明朗,市场依旧存在大量的避险需求。
  重金条等黄金投资产品继续热销的背后,黄金回购量也激增。节后国内黄金卖场金价大涨10元/克以上,带动回购业务大增,形成继今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二次回购风潮。
  主营投资型金条的中国黄金北京旗舰店负责人表示,现在不少存储大克重金条的客户都准备卖出。“有一个大客户,一下子就出手了45公斤的黄金”,这位负责人称,每天都要准备大笔现金,以应对增长的回购量。现在日平均四五十公斤的回购量跟平日里一个月才十几公斤的情况相比,已呈几何级数增长。据菜市口百货商场提供的数据显示,近20天的黄金回购量已近620公斤。
  恒泰大通黄金投资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虽然金价已经有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而言投资者对黄金市场的未来预期良好,就该公司而言,进行购买的投资者比获利出售的消费者要多。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