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铜响乐器遍响海内外
2013年07月17日 9:7 492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周村铜响乐器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周村研制生产的新编钟演奏。
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周村的铜响乐器,自古有名,不但国内各大音乐、戏剧团体选用,还远销海外。手工艺人们手工打制的各类铜响器,工艺精湛,音色纯正,声震海内外。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闹玩,总缺不了铜响器来助兴。
周村的铜响乐器,历史悠久。相传清初周村就有了铜响器加工作坊,泰安人王启贵、王启朴兄弟先制作铜质烟具,因见民间响铜器颇为需要,又改制起响铜器来。当时有货郎串乡所用的“月锣”,卖糖者所用的尖边锣。齐鲁大地素有正月十五“扮玩”的风俗,当时生产的一种“采锣”,就是用于这种民间活动的。踩高跷者按照采锣敲出的锣点节奏行走和表演。王氏兄弟晚年创制了手锣,深受民间说唱者的欢迎。清乾隆初,周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铜器作坊——聚合成。是由章丘人柴姓者开办的。它继承了王氏兄弟所产响器产品,又生产出了开道锣,并引进生产了奉锣、苏锣等。到光绪年间,在开道锣的基础上又生产出光锣。京剧艺术的产生和流传,推进了铜响器的发展,一九一五年,聚合成在光锣的基础上创制了虎音锣。它能打出横音,浑厚圆润,宛如“虎啸”,很适合京剧中伴奏老生戏,又可作青衣,花脸戏的伴奏,效果颇佳。虎音锣一经出现,便引起戏剧界的重视。后来被人们誉为“四大名旦”以及“四大须生”的京剧艺术名流所在戏班,都曾先后来人购买虎音锣,一度掀起在京剧舞台上必用周村锣的热潮。手锣也早已成为京剧中的必用响器,进入三十年代,周村铜响乐器已有锣、钹、铃、钗等多种产品,工艺精湛,产品畅销,景况空前,据一九三四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分编》记载,铜器生产,周村街内此业约八十家。“锣鼓销路颇广,近而青岛、济南、潍县、烟台、泰安、德州,远则天津、上海等处。军号精致适用,各军队多年来此订购,以上两项出品,今尚畅销。”后因战乱,原料短缺,销路阻滞。到建国前夕,周村仅存的几家铜响器作坊也奄奄一息,濒于破产的境地。
新中国建立后,周村铜响器重又振兴,到一九六六年,产量达到全国同行业最高水平,质量也名列前茅。过去我国的军乐钹靠进口,一九五六年周村试制成功军乐钹,博得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夸奖。周总理还亲自击了几下听了听,然后笑着说:“我们的国货很不错!”一九六四年,周村试制成功的新编钟,既保持了古老编钟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使频律与音律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一九七○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太空向全球播放的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这种新编钟演奏的。它还曾被我国艺术团体先后带到欧、亚、非、拉的二十几个国家,为各国人民演奏。
周村生产的铜响器现有四十多个品种,近百种规格型号。仅生产锣的品种就有十多个。小至几厘米,大至几十厘米到一百三十多厘米。铜锣的生产,首先配料后化铜铸砣,然后锻打制片,进而剪圆成形,再行淬火、旋光、定音。一九五九年生产的一百三十厘米的大锣,是我国前所未有的。经过了十余次的试验,用十六斤重的鼓子锤,由四人一组,八人轮番锻打制片,凭借着眼、耳、手进行细致加工工定音的。重达八十余斤。这面大锣的生产,打破了“锣不过尺”的工艺枷锁,闯出了新路子。一九七四年又生产出十几面八十五厘米至一百三十多厘米的大锣。这些大差锣,音质纯正,音色悠扬,音量宏大,颇有雄伟庄严之感。
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李万春、黄桂秋、奚啸伯、杨宝森等著名京剧艺术家先后在周村进行演出时,都曾派人或亲自拜访制作铜响器的匠人,购买铜响乐器,并给予高度评价。奚啸伯使用了周村锣、铰后,亲自登门致谢,并写下了“精工艺巧”的题字。一九六○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来淄博演出时,称赞周村锣音色好,哄鸣好,能振奋人心,烘托舞台气氛,对他本人的艺术发挥产生了增光生辉的效果。的确,周村的铜锣发音圆滑、清脆、有水音、音色纯、音量持续久,从材料工艺到音响效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人们赞誉为“周村派”。周村铜响乐器以其古老而又崭新的貌,而蜚声中外。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