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也有“再生”机能
2013年10月25日 11:17 698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金属也是有“生命”的,在一定人为干预的条件下,会出现一种自我修复的机制。而这种机制一旦被人类掌握,便可能研制出更多新式材料,应用在工业、军事等方面。
自我修复,是生物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无生命的物体能否自我“康复”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似乎想给出肯定的答案。他们发现,受损的金属也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金属自我修复的秘密
迈克尔·戴姆克维兹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他和研究生徐国强在一项金属特型实验中意外发现,在受到外部力量作用产生裂痕后,金属的晶粒边界可以展开大面积的修复行为。
“我们在以往的试验中也曾发现,金属在固态变为液态的时候会发生相变,有不同的相态和不同的晶体。在力学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会出现形态各异的支晶,类似于雪花、冰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刘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数金属都由细微的晶粒构成,这些晶粒的大小和方向能影响金属的强度和特性。刘静谈到,相变过程中,金属中的支晶有的像狼牙棒、有的像仙人掌,确实会产生自我修复,但其状态和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单质的金属和合金就不一样,温度的高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固体金属中晶粒边界的移动一直吸引着科研人员的关注,但很多研究发现,只有某些晶粒边界才会诱发自我修复的现象,并非所有部分。这就造成了一种被称为“向错”的缺陷,这种现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被观察到,但当时只被认为是一种奇特现象。
为了重现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戴姆克维兹建立了计算机模型,通过模型演示,能发现微晶粒之间的边界,会在外部压力下出现“创口”。这使得晶粒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晶粒边界发生移动,而这种移动便是修复“创口”的关键。
在戴姆克维兹看来,金属内部原则上都存在一个缩小外力造成裂痕的机制,可以减弱外部力量产生的影响。当金属材料产生“创口”时,这种机制会阻止“伤口”进一步扩大,并使之产生“愈合”。
在发现这个机制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依此设计相应的金属合金,以便在特殊应用条件下产生自我修复的功能。戴姆克维兹认为,合金微观结构控制技术已经存在,现在只需要计算出如何获得理想的结果,期望设计出可以自我复原的金属材料。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