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383”方案总报告(全文)
2013年10月30日 9:35 12798次浏览 来源: 东方早报 分类: 政策法规
备受中外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等都在不同场合谈及“全面深化改革”话题,并透露三中全会将对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而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高层屡屡发声宣示改革,而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近日在广西南宁开幕。俞正声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说,下个月将召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相信大陆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日前,国研中心首次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负责方案制定的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指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此方案已形成名为《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的读本,并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书将于11月初上市。
“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
(1)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富有活力,就是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导向,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转型升级,更大范围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
包容有序,就是大力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全体人民通过勤奋努力公正分享发展成果;
法治保障,就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活动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经过改革,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环境,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版。
(2)实现上述目标方法:在以往市场、政府和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改革。
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使市场更大范围、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减少审批,理顺事权,提高透明度,促进财税体制的重要转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创新企业体制,重点是放宽准入、鼓励竞争,营造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由主要依托低成本要素组合优势,转向更多地依托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3)“三位一体”改革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应当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市场通常对应着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政府应在外部性强、自身具备优势、能够给企业和市场带来补充支撑效应的领域发挥作用。这样,随着市场和企业的成长,政府的作用也会相应增长。
政府发挥作用的合理范围也是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政府在外部性突出、确定性较强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结束,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时候,政府就应当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主要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某些特殊情景如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但转入常规增长后,就要把本应由企业和市场来办的事情交还给企业和市场。
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