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治理影响钢铁行业几何?

2013年11月07日 9:2 17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及钢铁资讯

  京津冀地区城市灰霾天气笼罩,促使政府控制重污染行业发展,然而华北地区中小钢厂众多,挑战政府监管智慧。未来,随着政府加快推出环保税,以及推行钢铁行业规范,提高非规范企业电力成本等措施,华北地区中小钢厂面临生存危机。
  北京深秋已至,国庆期间灰霾笼罩,空气严重污染。随着入冬将至,唤起了人们对2012年北京冬季灰霾压城的记忆,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难以摆脱灰霾污染恶名,被戏称为东方“雾都”。
  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政府意识到了城市污染的严重程度,进入2013年以来陆续出台政策,9月份,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并且出台了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这些政策都是从污染源环节入手,重点防治油品污染和耗能污染产业,降低排放量,治理灰霾污染的思路是正确的。
  一般来讲,大中城市的灰霾等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是重要污染源。防治油品污染政策,通过提高汽车排放废气标准,运用价格杠杆,将污染成本更多地由终端承担,这体现了“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
  而北京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还有自身特殊性,那就是周边地区的燃煤和工业。经过10余年的努力,北京市重新定位,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工业企业已经陆续迁移到向外地,其中河北等周边省份承接的工业外迁项目数量最多。原料工业发展,华北地区趋向重工业化,最终,环京区域成为了我国重要工业区。而火电和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国内污染最重10个城市中,河北省占据了7个。所以,只有发动华北区域整体治理,才可以解决京津冀城市污染问题
  治理首都空气污染,需要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治,中央政府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提出重点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不得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四省两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
  分析后发现,治理京津冀等地区防治大气污染,在诸产业中,钢铁行业受影响较为明显。这片区域是我国钢材的主要产区,集中了大量钢铁企业。其中,河北省2012年钢铁产量1.8亿吨,同期全国钢铁产量7.16亿吨,占据1/4。山东省2012年钢铁产量5956万吨,山西省产量3950万吨,四省两市整体钢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44%。这片区域能成为钢材主产区,原因在于富集了大量铁矿石、煤炭,是理想的生产基地。仅河北省2012年铁矿石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产量达到全国产量的60%以上。所以,钢铁企业虽非城市灰霾的罪魁祸首,由于华北地区钢铁企业高度密集,治理京津冀城市的灰霾污染,必须将控制钢铁企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
  据估算,近几年钢铁工业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23%,占全国总能耗的16%,能耗高,必然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总量的8%和16%左右。具体看,中钢协统计,重点统计钢铁企业2012年废气累计排放量86889.9亿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累计排放量68.18万吨;烟粉尘排放量43.78万吨。而且,钢铁行业产业链长,耗能和污染不仅仅停留在冶炼环节,比如上游的焦炭生产,全国2012年焦炭产量高达4.43亿吨,这么多的焦化产品,最终为金属冶炼做原燃料。
  钢铁行业治污监管难度大
  从污染治理角度看,油品污染治理思路是比较清晰的。我国油品供应处于垄断状态,石化企业把关,流通中的油品质量将有明显提高。通过市场制度设计,汽车尾气细微颗粒会有所下降,汽柴油排污量将有明显下降。而钢铁行业的污染治理,问题显得复杂的多,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钢铁行业的治污难点在哪里?
  钢铁企业污染治理,只能从生产环节监管入手。环保监管难度在于,钢铁企业生产分散,特别是华北地区中小钢厂众多,环保工作开展难度更大。这些年民营产能扩张较快,中联钢发布统计,2012年河北省内12家钢厂今年新增高炉总容积24960M3,新增总产能2580万吨,扩张产能中全部为民营钢厂。目前,产量规模已经占据主要部分,2013年年初,分企业类型统计,河北省内共有国有控股钢厂11家,总产能7750万吨,占全省总产能的30.91%,其余均为民营或民营控股企业。
  中小钢厂能逆势扩张,主要有较强盈利能力。个人分析,中小钢厂有两个优势,一是人力等综合成本低;二是也存在环保成本低因素。现在,实现“绿色钢铁”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成本。比如,粉尘排放治理,通过当前钢厂普遍采用的布袋除尘器等技术,可以实现99%的粉尘回收,其余0.49%会通过烟囱排放,只有0.32%通过无组织排放。粉尘回收,大型钢厂做的较好,但是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故意停开或少开除尘设施,甚至夜间偷排,为的是节省成本。整体来看华北地区大型钢厂环保措施还是比较到位的,而中小钢厂环保监管困难,这也是行业主要污染源,因此,中小钢厂将是中央政府和当地主管部门的重点控制目标。
  调节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污染排放
  灰霾天气给政府施加了压力,促使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加快治理华北地区钢铁企业污染问题。
  首先,控制产能。随着环首都地区控制污染工作加强,河北等地中小钢厂面临淘汰的危机,今年4月份,工信部公布了首批45家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钢企名单,包括河北钢铁集团和首钢集团旗下钢企在内的河北省钢铁企业无一上榜。河北省政府面临着较大压力,确定钢铁行业的整顿计划,提出到2017年年底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未来,河北省整肃钢铁行业,必然将重点放在中小钢厂,中小钢厂存在生存危机。
  钢铁企业治理方面,未来在政府采购的市场化手段会多一些,途径是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市场生存空间。目前来看,政府可用的工具包括税收、电力、信贷等方面。
  政府在加快推进环保税,准备用环保税代替排污费。2013年5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送审稿送达钢铁、电力、有色、煤炭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相关协会。作为取代现行排污收费的新税种,环保税将二氧化碳排放税纳入其中;污染物排放税则较现行排污收费有所提高。现行的排污费,属于收费范畴,在征收、使用过程中,有着“应征未征”、“挤占挪用截留”等情况,而一旦上升到税收制度层面,环保税就有了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为中小企业戴上紧箍咒。还有学者认为,避免地方政府维护地方GDP利益,防范空置环境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较窄的税率,为地方政府留下较小的自由裁量空间。
  当然,中央政府也要注意,环保税使用要坚持全额返回到环保治理环节,鼓励钢铁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达到粉尘、废水等方面的减排。环保税的初衷是治理环境,警惕地方政府将其变成新的增税点。而且,我国税赋水平已经不低,2012年全国GDP总量大概是52万亿元,总共税收收入约是10万亿元,税费比例接近20%,税赋负担比发达国家重。
  一旦环境税开始征收,对中小钢厂影响明显,会有相当数量的钢铁企业在环保压力下退出生产。有资料显示,启用环保设备,每生产一吨钢需要增加100元以上环保设施运行成本;而不启用环保设备,一个中等规模的钢铁企业每年可减少上千万元的成本。据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钢铁企业吨钢利润仅85元。
  政府在制度上要鼓励企业有社会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来惩罚排污企业,大力度奖励减排企业。这需要留有较大比例奖励,返还给减排成效好的企业,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来减少因环保税抬升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的代价。如果只征收,不返还或者少返还,环保税必然增加行业生产成本。特别是现在吨钢利润率偏低、钢厂高负债率运行,企业承担税赋能力低,企业将增加成本转嫁到下游,这样的话,最终环保税只变成了政府增收,将失去提升企业减排的示范作用,就失去了环保税的宗旨。
  除了征税,短期来看,行之有效的是直接提高不合格企业的生产成本。目前,政府正在做相关工作,2010年开始,工信部开始进行钢铁行业规范,今年公布了第一批45家合格企业,2012年合计粗钢产量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41.1%,今年年底将公布第二批名单。随着合规企业陆续入围,政府通过差别电价、银行信贷收紧等政策,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其中,电力是个立竿见影的工具。由于经济增长、税收等方面的考量,地方政府限制钢铁企业生产的动力不足。这样,中央政府利用全国电力部门的一定独立性特点,各级电力系统的官员受中央政府和本系统任命,通过对非规范企业增收高耗能电价,运行市场手段,来调节企业成本。
  最后,建议大型钢厂关注高端品种产能过剩问题。多年来政府钢铁产业政策倾向实际上是支持板带材,限制建材,大型钢厂上马了大量的板带材项目,2004年~2011年这7年间,我国冷轧薄板产量年均增长达到21.3%,在2012年冷轧薄板产量达到了2561万吨。而建筑类钢材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长的刺激下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健的增长状态,产品销路通畅,开工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盈利也好于板材品种。未来一段时间,受环保和淘汰落后影响,华北地区小型钢厂必然受到打压,但它们的产品并不是过剩产品,建筑钢材市场将形成一定的空缺。建议大型钢厂做好准备,借助着减排和建材品种产品升级之力,适当调整生产线,开发生产拉伸、弯曲等性能高的建筑品种,开拓较大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