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基本金属、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市场分析
2013年11月07日 11:7 704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直击 重点议题及分论坛全记录
主持人:李宇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李宇圣: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介绍一下演讲嘉宾:
刘威,中银国际商品贸易(新加坡)有限公司环球商品新加坡主管
马建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全球铁矿资源开发与贸易趋势
余韵,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全球镍资源供需格局及对中国的影响
加里·丹尼,萨斯喀彻温省钾盐开发和勘探状况更新
赵占国,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先欢迎各位参加中国矿业大会基本金属、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分论坛!
首先有请第一位发言人刘威先生,刘威先生是中银国际商品贸易(新加坡)有限公司环球商品新加坡主管,他有多年的工作经历,曾经在法国兴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掌声有请刘威先生!
刘威: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有机会交流一下商品市场的情况,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全球大宗商品业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第一点是外资投行在投资领域的趋势。大家知道由于负面效应的不断显现,美联储近日准备重新审议2003年的一项决议,意味着美国大宗商品市场监管将会发生一个变化,将从行为监管转向体系监管。根据十年前的一个决定不仅可以进行现货交易,还可以拥有仓储等基础设施,这样使得高盛、摩根史丹利等这种大型投行可以进入相关领域,并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大型仓储设施,直接控制大宗商品的终端供应,成为直接拥有市场定价权的一种模式。
摩根大通和高盛正在打算卖掉旗下的相关业务,进入这个行业仅三年,还曾引发一些争议,利润的减少许多银行也在大宗减少相应商品的业务,美联储也在考虑是否允许银行拥有基础设施。高盛2010年大概5.4亿美元购得一处仓库,IME提议修改规则,从1500吨提升到3000吨的每日出货量,如果新的规则实施,仓库的价值可能会下降一半。哈瑞拔丝(音)是大宗商品市场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2010年摩根大通以17亿美金从苏格兰皇家银行手里收购了大部分的业务,有最新的消息2020年之前要卖出这个仓库。
商品超级周期的结束渐渐成为一个市场共识,大概从巅峰的4100亿美元回落到3500亿美元左右,这种投资是买入持有策略,根据巴克莱的一些资料分析显示,包括长期的债券、结构产品、指数基金等等,最近这些年已经下降了非常多。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全球顶尖的十家银行交易大宗商品中赚取大约60亿美元,下跌了24%,但是投行披露的交易数据存在巨大的差异,可能都不是很准确。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联储披露了大概1亿美元的大宗商品和交易收入,但是给SEC的文件中表示大宗商品带来的是5.75亿美元,其实大概是12.5亿美元。
另外全球二十大实物大宗商品交易商,做现货的交易商去年利润大概是335亿美元,跟过去五年净利润水平相差不多。世界顶尖大宗商品交易商得益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崛起,过去十年里盈利将近2500亿美元,2003年以来各大交易商的净利润超过了华尔街的这些主要银行之和,也超过了通用电气这样的工业巨头,也超过了福特、宝马等净利润之和。
第二点想介绍一下国际监管环境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客户无论是现货和纸货的交易份额都是巨大的,外资投行对中国客户的授信规模逐年下降,既有缺乏了解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去杠杆化的压力所致,金融危机时中国客户真正感受到外资投行对加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存在,比如雷曼兄弟的倒闭导致一大批中国客户损失惨重。中银国际环球商品应运而生,很好的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国外的复杂产品终结之后,操作现货和仓库谋求新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有严重的冲突,所以投行退出有利于商品的控制。今年无论是能源还是基本金属的波动幅度都是比去年降低了非常多。
第三点中资金融机构近期在业务领域的发力和对商品市场的影响。
大家知道今年7月份广发期货的收购业务,南非高管也是在中国和北京银行进行谈判,出售给该行最大的股东等协议条款,了解交易的人士透露,这已经是一两个月以前的消息了,工行可能与标准银行最多7亿美元达成上述协议,也相信有更多的中资公司进入商品市场,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同质化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或者更复杂的一站式服务。
最后一点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快速发展。中银国际环球商品成立于2011年,如果去年参加会议的朋友们我已经给大家简单介绍过了,这里简单的重复一下,我们在过去的三年里成立了香港公司、新加坡、伦敦,今年还成立了上海公司,我们已经是CME、ME等会员公司(音),形成了经济、交易、现货、融资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随着舱单交易等现货功能实现,环球商品已经非常接近国外商投行融资的水准,能够更好的为中国客户服务,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