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
2013年12月17日 10:28 36383次浏览 来源: 九江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分类: 政策法规
第一章 总 则
2008年-2015年,是九江在全省率先崛起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矿业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我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江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九江市有关行业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九江市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市2008年-2020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业产业发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作出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指导我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是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与矿业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年至2010年为规划近期,2011至2015年为规划中期,展望到2020年。规划适用范围为本市所辖行政区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有色金属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开发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矿业体系,提高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充分利用市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提高矿产资源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矿业经济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九江市矿产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实际,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和长远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推广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促进矿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原则。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创新,构建矿业开发创新体系。以科学进步为动力,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矿业的综合开发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促进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四)坚持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管理相结合原则。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立健全矿业市场准入制度与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五)坚持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原则。加强依法管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益,做到政策可行,方法得当,措施有效,使规划切实成为政府有效管理矿产资源的政策依据。
(六)坚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快优势矿业产业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配置程度高的优势,推进重大有色金属和建材非金属项目矿产资源整合,重点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挥优势资源产业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矿产品贸易与流通,繁荣矿业经济。
(七)坚持贯彻中共江西省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策的原则。以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为前提,优化矿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适度发展高效低耗矿业产业,加大对环鄱阳湖周边地区矿山及矿产品加工企业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加快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形势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交汇处。市界东经113°57′-116°53′,北纬28°47′-30°06′,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人口454.79万人。九江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京九、合九、武九铁路在此相交,高速公路与南昌、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合肥等城市相通,全市等级公路1200公里,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我市,内河航运水道长762公里,各类码头144个,年吞吐货物量能力5000万吨,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九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13.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2.96亿元,年均递增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20.2:45.0:34.8调整为2007年的13.7:53.2:33.1。
矿业是九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市已建成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冶金四大矿产工业体系。铜、钨、铅、锌、锡、锑、硅、硫氟、水泥产业发展迅速,矿业产业规模位列全省前二位。相继形成了一批重点矿业县市和城镇,如瑞昌、修水、九江、德安、永修等,建成武山铜矿、城门山铜矿、香炉山钨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蓝星有机硅厂、赣北钨业公司等一批大型矿山和冶炼企业。在九江经济建设中,矿业直接为建筑业、加工工业、制造工业、燃料工业提供原料,矿业已成为推动九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矿产资源现状
(一)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优势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九大类矿产104种,矿产地680处,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68种,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52种,矿产地270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我市有18种。探明储量居全省前2位的有铜、钨、锡、金、硫铁矿、锑、碲、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板岩、饰面用大理岩、玻璃用砂、石煤及水泥配料用砂岩、页岩、粘土等。
我市矿产资源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矿产丰富,分布集中,利于规模开发,形成北部铜、硫、金、银、灰岩,东部石材、石英砂、矿泉水、地热,中部锡、锑、铅、锌、萤石,西部钨、金、铀、煤、石煤的分布特征;二是矿产种类多,已发现的矿产有104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的65%。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67.33%,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工业配套性;三是有色金属矿床中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有色金属矿产储量中共伴生矿产储量占32.56%。贵金属矿产丰富,金保有储量全省的23.42%,银保有储量占全省的22.36%;四是非金属矿产资源面广量大,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饰面用石材、建筑用砂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铜、钨、锡、锑、金、硫铁矿、饰面用石材、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砂石是九江的优势矿产。我市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有饰面用石材、铜、白钨三种,其中饰面用石材保有资源储量×亿立方米,占全国的9.2%;铜保有资源储量×××万吨,占全国的5.19%;钨保有资源储量××万吨,占全国的6%。我市在全省具有优势的矿产有铜、钨(白钨)、硫铁矿、玻璃用砂、建筑用砂五种,其中铜保有资源储量占全省的20%,居全省第二位;钨保有资源储量占全省的21.9%,居全省第二位,白钨矿在全国居第二位;硫铁矿保有储量××××万吨,占全省的39.26%,居全省第一位。我市具有区位优势的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板岩、饰面用大理岩、玻璃用砂、建筑用砂,其中建筑用砂及玻璃用砂资源量×亿立方米,居全省首位;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亿吨,占全省的18.26%,居全省第四位。
(二)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工作概况
我市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8万平方公里,面积覆盖全市行政区范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2幅,覆盖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完成1:20万水文地质调查1.8万平方公里,地质调查面积覆盖全市行政区范围。完成九江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江段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了庐山区、彭泽县、瑞昌市、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七个县市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十五”期间,我市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地方财政和社会等各类地质勘查资金投入达8000余万元,新发现矿产地28处,其中铜矿3处、铅锌矿4处、钨矿3处、钒矿2处、瓷土矿11处、水泥(熔剂)灰岩5处;新增矿产资源储量铜30万吨、铅锌150万吨、钨10万吨,萤石100万吨、锡2万吨、银1200吨、钒5万吨。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1、矿山企业现状:全市现有矿山企业758家。其中,大型矿山企业5家,中型矿山企业2家,小型矿山企业751家,矿山企业从业人数20329人。大中型矿山主要是有色金属和水泥原料矿山,小型矿山主要是煤、饰面石材、砂石、高岭土和砖瓦用粘土等非金属矿山。
2、开发利用现状:全市已利用矿种40种,已开采矿区758处。年开采矿石总量约4000万吨。其中,铜矿采选能力200万吨/年,年产矿石量204万吨,生产铜精矿3万吨;钨矿采选能力100万吨/年,年产矿石量76.04万吨,钨精矿5200吨,部分加工成仲钨酸铵;花岗石年开采量49.9万立方米,部分加工成板材和装饰品;板岩年开采量为11.95万立方米,主要产品为饰面用石材。
3、矿山“三率”指标:采矿回采率除锡、大理石、萤石在80%以下外,煤矿为82%,其余矿产均为80%以上,较2000年提高2-4%,。选矿回收率锡、锑、金、钒矿在80%以下,铜矿在72%-86%,钨矿在74%-90%,较2000年提高3-4%。综合利用率达80%,比2000年提高10%。通过科技创新,改进生产工艺,使大量低品位矿石得到利用,共伴生有用元素回收率提高,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矿山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