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2013年12月26日 15:47 345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形势2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2
  三、矿产资源面临的形势及需求预测11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5
  三、规划目标17
  第四章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22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22
  二、矿产资源勘查25
  三、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有序规范发展29
  第五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33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33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35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42
  四、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45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49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49
  二、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51
  三、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51
  四、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4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56
  一、法律法规保障措施56
  二、行政保障措施56
  三、经济保障措施58
  四、技术保障措施60
  五、社会保障措施60
  附 表 目 录
  附表1:青海省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分区表……………………62
  附表2:青海省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项目表……………………64
  附表3: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 ………………………………65
  附表4:青海省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74
  附表5:青海省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82
  附表6:青海省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88
  附表7:青海省矿业经济区规划表……………………………………90
  附表8:青海省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91
  附表9:青海省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93
  附表10: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95
  附表11:青海省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表………………………………103
  附 图 目 录
  附图1:青海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分区图
  附图2: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分区图
  附图3: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


  第一章  总  则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工作,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要求,结合我省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勘查、开发现状,制定《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期为2007年,规划期为2008~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适用范围为青海省所辖行政区域。
  第二章  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十五”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产值的42.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近五年来年均增长2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4.6%。2001~2007年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改善最明显、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通过五十年的发展,我省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优势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三大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两大产业都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近五年来,矿产资源采选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60%左右,矿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70%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一)矿产资源特点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3921处。其中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有83种,以单矿种计,共有矿产地689处,其中能源矿产地84处,金属矿产地243处,非金属矿产地310处,水气矿产地52处。按矿床规模划分,有大型128处,中型165处,小型及矿点396处。
  我省有59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有11种:锂矿、锶矿、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镁盐(有两种:MgCl2、MgSO4)、钾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铌钽、盐矿、溴矿、碘矿、硼矿、铬、钴、天然气、锡、镍、铅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锌、铜、银、钼、石油、油页岩、炼焦用煤、钨、锑、金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列全国前20位。其中石油、天然气、铅、锌、钾盐、石棉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对我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优势矿产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金、钾盐、锂矿、锶矿、硼矿、盐矿、石棉、水泥用灰岩等。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开发优势的矿产是石膏、石英岩、白云岩、镁盐、芒硝、钴、硅灰石等。工业发展急需的短缺矿产是铝土矿。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现状
  1、基础性地质调查
  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截至2007年底,除1:20~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覆盖全省外,1:20万区域航磁测量、区域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尚未覆盖全省。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刚刚起步,只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5幅,面积5.14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省总面积的7.66%。
  2、矿产资源勘查
  截至2007年底,1∶5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累计完成50幅,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按覆盖全部重要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计算,全省尚有27万平方公里未开展工作。
  专栏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工作类别工作精度 (比例尺)图幅数(幅)完成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 (%)
  区域地质调查1:25万2939000054.35
  1:20万10465000090.59
  1:5万125513787.16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0万3622570931.46
  1:20万7139470054.70
  区域重力调查1:100万青南8.96 万平方公里未做62794287.52
  1:20万4628340039.50
  区域航空磁测1:100万柴达木周边及祁连山地区46600064.95
  1:50万玉树、果洛地区66240092.32
  1:20万柴达木盆地北缘、格尔木、都兰、西宁、青南地区35240349.12
  1:10万柴达木盆地287184.00
  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1:100万青南地区31358843.71
  1:50万柴达木西北部及格尔木西部9743513.58
  1:20万4831290743.61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1:5万矿产地质调查50208302.90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0万化探异常查证600008.36
  135553497.71
  1:5万磁法测量134546177.61
  1:5万遥感地质调查139553587.72
  全省3921处矿床、矿点、矿化点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45处,占3.70%,达到详查程度的117处,占2.98%,进行过普查工作的510处,占13.01%,进行过预查工作的3149处,占80.31%。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可供开发的基础储量少,煤、铁、铜、岩金、钾盐等矿产的基础储量仅占30%左右,资源量达70%。
  2007年全省各类地质勘查(不含油气)实际投入4.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经费0.94亿元,占22.87%,省财政专项经费1.72亿元,占41.85%,社会资金1.45亿元,占35.28%。2001~2007年间,全省累计登记各类探矿权1269项次,投入各类地勘经费13.71亿元,地质勘查资金年均增长25.84%。“十五”以来中央财政地勘费在总地勘费中的比例具有逐年下降之势,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57.87%下降到2007年的22.87%;省财政地勘费用比例增加较快,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13.13%增加到2007年的41.85%;社会资金比例有所增加,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29.0%增加到2007年的35.28%。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