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民营钢企退出河钢 收编三年感叹收费高帮助小
2014年01月27日 15:48 31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贵金属及钢铁资讯
专家:当初就不看好
出资入股方式有瑕疵
“我当初就不看好,写报告时就没用过这个(案例)。”1月24日,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兼并重组应该是以减少过度竞争,进行产业分工,获得合并效应为目的的。”在他看来,河钢集团对这些民营钢企的重组最初就没有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譬如测算通过怎样的重组,能够节约多少成本,提高多少效益等等。”
另一方面,无论是河钢集团还是被收编的民营钢企,也都各有“算盘”。当时整个钢铁行业严打违规产能,对于民营钢企,尤其是一些有未报批产能的钢厂来说,投奔河钢集团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为自己找一柄保护伞。而对于河钢集团来说,借此不费一分现金就能扩大产能无疑是一大诱惑。“对企业来说,都想把自己做大一点”。
不仅如此,刘海民指出,河钢集团当初出资入股12家民营钢企的方式本身就并不规范。“当时说是河钢集团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等作为出资,换取这12家民营钢企10%的股权,这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按照公司法规定,可以用来出资的资产,必须是实际可以计量的资产,而且要有评估报告。商誉这些是不能用来出资的。”
对此,本报记者随后也查阅了《公司法》,发现其中有条文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商誉不能作为出资。它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杨兆全律师明确告诉本报记者,他同时指出,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等要用来出资,也必须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
“所以10%股权应该没有真的划转,很可能没有办理工商登记,”刘海民道。
民营钢企抱怨收费高帮助小
“入编”不划算
对于当初是否真的将10%的股权让渡给了河钢集团的问题,前述当年签约民营钢企的高管也证实了刘海民的猜测:“是象征性的。”
该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仅其所在的民营钢企,其它多家当初签约的钢企都已于去年下半年集中退出了河钢集团,而原因是“没有实际意义”。
虽然当初的股权的让渡只是象征性的,但也不是空手就能“背靠大树”。该人士透露,为了加入河钢集团,这些民营钢企每年要向河钢集团交一笔费用。按照钢企的规模,这笔钱大概分为500万元、800万元和1000万元三档。
“金额也不小,很多钢厂都觉得不划算吧。”该人士表示,“我们本来考虑的是加入一个大的集团会对我们有一些帮助,包括货源上的,政策上的还有金融方面的帮助。但现在来看帮助不大,货源上的帮助完全没有,只是金融方面有过一些,但也是间接的,直接的没有,”
对此,另一家曾签约被收编的民营钢企日前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河北钢铁集团现在也是亏损的,自己都搞得焦头烂额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12家民营企业。”
另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民营钢企愿意被河钢集团“收编”,本来就主要是为了规避政策风险,而随着其产能获得“准生证”,自然也觉得再挂靠没意思了。以河北敬业为例,2010年就曾有媒体报道河北敬业钢铁的项目建成后始终没有环评手续,属于“黑户”。而在2013年12月份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河北敬业已经名列其中,显然是已经得到官方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受严重的雾霾灾害影响,钢铁行业猛刮“环保风暴”,尤其是有着中国钢铁生产第一大省名号的河北省,更是“众矢之的”。国务院此前提出五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河北。为此,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近日也立下环保军令状,坚决要求化解过剩产能,再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就目前河北的情况来看,不会因为你是河钢集团的成员就会客气一点。”在刘海民看来,现在政府整顿钢铁业已经动了真格,就算“背靠大树”也没什么用。
“我们现在积极响应环保政策,上的都是很好的环保设备。”前述民营钢企人士亦坦言,严格的环保政策肯定会影响企业的盈利,“但这也没有办法。”
[1] [2]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