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应届生突破600万 就业压力下可考虑变通
2009年11月10日 11:20 1347次浏览 来源: 大路人才网 分类: 人才资讯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600万大关,面对这么庞大的就业群体, 以及即将到来的求职压力,大学生如何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据省教育部门7月20日统计,我省大学生就业率为75.5%,据省劳动部门统计,截至8月21日,我省还剩6.89万大学生尚未就业。对于这些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继续跑招聘会外,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就业呢?据记者观察,眼下最热的途径就是参军,对很多人说这是一份值得竞争的好“工作”。
途径一:当兵去
11月1日是广东省今冬征兵报名第一天。据省征兵办统计,广东今年20多万预征对象,90%在第一天就报了名,适龄青年报名总数达到30多万人,在庞大的报名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大学生的身影。国庆大阅兵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日益提高的军人待遇成为不少青年解释报名原因时最经常提及的两个理由。
1985年出生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小黎最近刚刚结束新兵训练分配到海军某部,成为一名列兵。如愿穿上军装后小黎非常满足:“部队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感觉很充实,我觉得很幸运。”小黎说,“军营是块成才的沃土。”
2001年,我军首次从普通高等院校征召大学生参军入伍,大学生士兵成为军营一道亮丽的风景。去年,国家再次对征集对象主体进行调整,优先征集地方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入伍。今年更是将征集规模扩大到史无前例的12万人。
参军有两种方式 决定前还需理性思考
尽管参军入伍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但不少正在服役的大学生还是提醒学弟学妹,不要只为了解决就业难题而选择参军,军人职业需要有牺牲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而且部队管理严格,训练任务繁重,如果紧盯就业而参军,会很难适应部队生活。面对目前的参军热潮,广大有意愿的大学生仍需进行理性思考,参军的职业道路是否适合自己。
大学生进入军队大致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没有毕业的时候直接入伍,但此时只能以义务兵的身份入伍,这种应征方式所接收的范围比较宽泛,但名额也并不是很多。另外一种方式是作为毕业生来入伍,这种入伍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通过考试与选拔直接成为士官,但通常还是以义务兵的身份入伍,这种名额最为宽松。
前一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在就学期间就到军营里去体验一番,也可以看作是“实习”,在参军期间,除了可以获得各种津贴之外,在退伍返校之后,也往往会得到减免学费等额外的奖励,而且比较关键的是,大学期间的两年军旅生活,会是非常好的锻炼,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军人职业。而对后者来说,首先还是要从自己的各方面特征与条件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军人这个职业,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其他的问题。考士官的途径竞争十分激烈,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同学,对于毕业生来说,从军也具有相当的价值,但从人生与职业规划上来说,还是建议大学生们一定要慎重从事。
大学生参军可享八大优惠政策
1.服役两年补偿四学年学费。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将补偿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全部由中央财政拨付。按每学年最高6000元返还,入伍之初就可一次性获得2.4万元,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
2.高职高专生可在部队实习。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
此外,本科完成学业能够提前毕业的,都可以在今年应征入伍。离校以后没有找到就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报名入伍。
3.优秀本科生可直接提干。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
4.退役考公检法要优先录取。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西部地区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招生考试,要优先录取。
5.高职高专生可入读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退役后,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6.获二等功免试读硕士。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
7.由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大学毕业生入伍按照城镇人员对待,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
8.参照应届生迁移户口。退役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