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转型要“个性化”

2014年05月06日 9:3 12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及钢铁资讯

  钢铁业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在产能过剩、钢价低迷、铁矿石没有话语权等“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改善钢企盈利能力,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兼并重组就能解决的事情了。有识之士指出,根据不同企业特色的“个性化”重组,或将成为未来钢铁转型的“主旋律”。
  多年前,我国曾通过加快行业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来实现行业重组。尤其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够快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因此成为推进重组的重要手段。正是如此,涌现了河北钢铁(000709)集团、山东钢铁(600022)集团等地区性大型企业,也有像宝钢、武钢、鞍钢、沙钢等通过收购、换股等手段形成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
  在这一阶段,钢铁业内曾寄希望于通过企业间的重组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从而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2013年行业前10家企业的粗钢产量占比仅为39.4%,与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的前10家占比6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仅仅依靠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提升大钢企规模,已经不能解决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钢企们正逐步认识到:走传统的规模扩展、投资拉动的整合路径,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钢企,摒弃求规模、求占有率的传统整合观念,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并购重组。包钢正通过所在地域的资源优势,注入资产实现业务转型。宝钢则依托产品优势,扩大海外市场,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沙钢也在不断加大物流产业、非钢产业上的投资力度。随着与钢铁相关的金融产品及电子商务的渗透,钢铁企业也在通过对互联网的转型发展来实现定价机制和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未来十年钢铁重组的黄金期内,依据各大钢企自身情况而引发的“个性化”重组,或将成为钢铁行业整合转型的新主题。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