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城市矿产 回收废弃电子产品正当时
2014年05月28日 10:49 7973次浏览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必须取得相关资质。2012年以后,国家开始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资质管理,并对优质处理企业给予基金补贴。
目前我国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以物理拆解为主,主要产品包括: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性产品,电动机、压缩机等零部件,以及电路板、含铅玻璃、制冷剂等危险废物。如果对危险废物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将得到更多资源性产品,一般而言,电路板中铜、铁、铝的含量为27%、5.3%、4.7%,每吨电路板中含金80克、银3300克。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初步拆解后将得到金属和非金属等资源性产品、零部件和危险废物。铁、铜、铝等金属,塑料、玻璃等非金属可以直接作为原料销售或者再加工后外售;零部件可用于再制造,再制造产品可节省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危险废物需交给有关资质单位处置,深度加工后可得到铜、铝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假设对拆解物进行深度处理,且利用率可达90%以上。
2013年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的销量分别为6986万台、5964万台、4727万台、10745万台和4274万台,按以上测算的每种产品的回收处理收入,未来进入报废期之后,回收处理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
发改委在2010年9月发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第一批)》时,同时发布了《制订和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若干规定》。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调整重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该目录包括六大类28个品种,手机、打印机、热水器、电池等企业关注的电器电子产品均有纳入,这标志着将有更多的品种会被纳入基金管理范围。第二批目录一经确定,相关产品的基金征收和补贴政策以及处理规划和布局等政策将相继完成,届时市场空间将放量增长。
目前全国共有92家企业被纳入补贴范围,覆盖了全国19个省4个直辖市。另外,2013年12月,财政部、环保部等四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等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再增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规划数量,并明确基金补贴企业退出规定。
4200亿元汽车拆解市场待发掘
201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37亿辆,相比2007年的5697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15.81%。发达国家的汽车报废率(报废量/保有量)平均为6%。考虑到我国正处于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当前的汽车报废率虽然达不到该水平,但按照2013年最新《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载客和载货汽车的使用年限一般为10-15年,那么2000年前后开始使用的汽车已经进入报废期,据此推算2013年我国的汽车报废量为200万辆左右,未来十年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规范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的政策,明确规定汽车满足报废标准后,必须到公安部门注销车辆信息,并交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回收拆解。汽车拆解行业在前期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报废汽车的拆解工艺主要分为分步拆解和整车破碎两种。以零部件回收再制造为主要目的时,采用分步拆解;以废旧材料回收利用为主要目的时,采用整车破碎。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报废的汽车,大量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价值高,我国的汽车拆解厂主要采用分步拆解工艺。
报废汽车拆解后可得到大量再生资源,包括钢铁(五大总成)、有色金属(3072.02,-9.670,-0.31%)(铅、铜、铝、锡)、贵金属(铂)、玻璃、工程塑料、皮革等都属于可再生材料;电器配件(发电机、电动机、灯玻璃、门窗)、电子配件(传感器、ECU、执行机构)、标准件(门窗玻璃、紧固件、连接件等)等都是可再生用件。
拆解物不仅可作为废旧材料直接销售,当达到一定条件时还可进行再制造,从而提高利用价值。五大总成、零部件、汽车电子等都可进行再制造。例如:每再制造一台斯太尔发动机,仅需要生产新机的20%能源,节电1600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17公斤。
2012年,我国报废机动车的回收量为114.78万辆,销售额为78.52亿元。其中报废汽车的回收量为60.04万辆,仅占理论报废量的30%。机动车回收量同比增长0.5%,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2012年底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停止执行;另外,行业总销售额同比下降5.3%,主要是受废钢铁价格下跌的影响。由于正规回收渠道手续繁琐,回收价格低,大量报废汽车流入二手市场和非正规回收企业。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