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队金矿勘查之路
2014年07月10日 10:58 11367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贵金属
可以说,在贵州,只要一谈起找金,人们肯定会想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队。也难怪,有着58年找矿历史的105地质队自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金矿勘查以来,创造了贵州找金的奇迹,成就了黔西南州“金州”的传奇,打造了贞丰县“中国金县”之冠,开创了贵州找矿史多项第一。目前,黔西南地区已成为贵州省最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黔西南地区同时展现出的世界处理原生卡林型金矿的三大技术,更是让世人震惊。
贵州105队人集数代之功,竭尽全力在贵州探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索:总结出“两层楼”模式
金,一种稀有金属,历来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
贵州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地质调查以来,直至1977年底,全省探获金储量不足1吨,是我国金储量最贫乏的省区。
1977年10月,地矿部在山东召开黄金地质会议,会上提出了用新的地质理论去寻找新类型金矿的工作指导方针。会后,贵州省地矿局明确了贵州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为主攻类型,并调整找金工作部署。这一决定,改写了贵州不产金的历史。
当时的地质队员从未接触过卡林型金矿,甚至连一块金矿标品都没有,正所谓举目四望,万壑千山,不知从何下手;茫茫高原,不知从何处落脚。但是,地质队员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有的是敢为人先的豪情,有的是奉献与创新的激情。
1977年,贵州省地矿局区调大队从册享县锑矿采集回来一些矿石样品,经过测试分析,含金;同年,贵州112队在晴隆大厂锑矿采下一些样品,同样含金。两地含金的重要信息成为贵州金矿发现的第一缕曙光,同时也使贵州成为我国率先发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省区。他们当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一新型金矿的发现,将彻底改变贵州黄金资源贫乏的历史,使贵州成为我国新崛起的黄金资源基地之一。
那时的105地质队虽然在寻找黄金之路上跋涉了3年,但还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惟一可喜的是,他们选择了两个可能有前景的矿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个如星星闪烁的矿点,成为了点亮百吨金山的明灯。
1984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三分队矿区外围普查小组余龙海等人在香巴河、大坝田发现矿点的基础上,来到了太平洞、紫木凼矿区,他们沿南北向布置地表工程。在众多的探槽中,他们照例编录、取样。满怀希望,希望天遂人愿。但希望不断地落空,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更加努力地取样。就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奇迹出现了:样品的化验结果令人惊喜,连续6件样品见矿。余龙海等人没有想到这正是后来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大事件——贵州首次发现了大型金矿床紫木凼金矿。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常人看起来和泥土没有区别的黄土上竟然会产金子,正所谓“是玫瑰总会开花,是金子就会发光”。
据了解,至1994年,该队在黔西南地区相继发现了紫木凼、烂泥沟、戈塘、丫他等一系列大中型卡林型金矿,探明金资源量在170吨以上,使黔西南地区成为世界瞩目的卡林型金矿集中产出区。
105地质队自1982年发现三岔河的普子陇、背阴坡等矿点以来,坚持在黔西南的贞丰县、兴仁县等地开展找矿工作。但由于当时认识程度不够,也受到找矿理论的制约,他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地表,金矿勘查一直在寻找断裂控矿上,金资源量并没有大的突破。
1992年,该队在紫木凼金矿床太平洞矿段发现了除地表断裂型矿外,深部地层依然存在着层状矿体,因此他们大胆创新,打破了黔西南金矿仅仅只有断裂控矿模式,逐渐建立起了贵州西南地区金矿床“两层楼”产出模式,打开了水银洞金矿床百吨金山的突破口,为开展灰家堡金矿田的盲矿找寻提供了理论基础。1994年,根据紫木凼矿区“两层楼”产出模式并结合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开展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该队确定了现在的水银洞为找金A级靶区,并明确提出了50吨资源量的概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