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跑第二季度全球十大车市排行榜

2014年08月05日 9:1 30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日本媒体日前排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汽车销量最高十大国家,盖世汽车网在此进行编译,和此前发布的《2014上半年全球车市晴雨表:销量前十大国家排名》照应,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今年全球车市概况。
  喜忧参半
  《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数据称,今年4至6月份,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新车销量同比增长3%,在中国和美国表现强劲,而在新兴市场表现低迷。作为参考,LMC给出的上半年全球轻型车销量数据为43,761,687辆,较去年同期的42,138,204辆同比增长3.9%,详见《上半年全球轻型车销量4376万辆 中国占27%份额》报道。
  新车销量数据来自于各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和研究机构,销量最高的十大国家上季度新车总销量为1,600万辆左右,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幅为7.5%,美国为6.9%。但诸如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则车市不振,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并且发生政治动乱。
  7月底,日本汽车制造商公布了其第二季度的业绩。日本汽车销量滑坡1.9%至116万辆,部分原因在于4月份购置税上调3个百分点。日本车企能否应对本土车市销量滑坡,通过海外出色的成绩进行弥补,将成为这段时期业绩好坏的关键。
  两大巨头
  全球新车销量由两大市场领衔:中国和美国。根据中汽协数据,涵盖商用车、出口车辆,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工厂总计出厂了576万辆汽车。日本汽车制造商中,本田5月推出新款小型车飞度,日产则发布了新一代奇骏SUV。
  汽车销售状况在北美也较为坚挺。根据Autodata研究公司的数据,上季度美国轿车和轻卡销量同比增长6.9%至442万辆。虽然1月和2月由于空前的严寒车市滑坡,但3月开始复苏。
  从4月到6月,基于销售速率的年化销量预期值在每个月都超过了1,600万辆大关。丰田新凯美瑞和日产Altima(北美版天籁)、Sentra(北美版阳光)都表现突出。丰田和日产也因而在美国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上季度加拿大轿车和轻卡销量同比增长4%至540,000辆。
  对于富士重工和马自达等日本车企而言,由于主要从日本向北美出口汽车,因此从中获益。
  欧洲恢复元气
  欧洲经济状况改善也有利于车市销量提升。根据7月17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数据,6月份,欧洲18个主要国家的乘用车销量达到115万辆,实现连续第10个月同比攀升。4至6月份,欧洲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8%至326万辆。
  最近10个月中,欧洲车市销量平均每个月提高近4%,意味着该区域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从具体国家来看,按照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数据,英国6月创下最佳业绩,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7%至590,000辆。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表明,法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至510,000辆。
  不过欧洲最大车市德国汽车销量同比微跌0.3%,为820,000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德国车市大多数月份都在复苏。
  俄罗斯巴西境况不佳
  新兴市场中,尤其是俄罗斯和巴西,4至6月车市销量缩水。按照欧洲商会数据,俄罗斯上季度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销量同比下跌12.4%至620,000辆,其中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紧张冲突。月度销量同比跌幅从4月的8%扩大到17%。欧洲商会担忧汽车销量还将进一步滑坡,表示车市尚未触底。
  按照巴西全国汽车经销商协会Fenabrave(Federao Nacional dos Distribuidores de Veículos Automotores)数据,第二季度该国包括商用车在内,新车销量大约为850,000辆,同比滑坡12%,跌幅和俄罗斯相当。在巴西,由于通货膨胀和利率上调,国内需求疲软。目前尚无好转迹象,5、6月车市均下跌10%左右。
  据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 (Society of Indi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Society of Motor 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数据,印度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下跌2.4%,上季度大约为750,000辆。6月份,印度车市终止19个月连跌,主要由于5月政府推出新政,消费者对经济复苏抱有信心。玛鲁蒂铃木称5月之后其乘用车销量将同比增长20%至30%。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