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铝材将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忠旺前景可期
2014年09月25日 9:9 3090次浏览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分类: 上市公司
近期,几大铝业的股价持续向好,引起机构注意:在去年8月跌至四年半低点后,美国铝业的股价近一年来翻了一番,而另一支铝加工龙头股中国忠旺近两月来股价上涨也超过50%。有机构分析认为,汽车轻量化趋势加速是这两个公司股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投资者预期车身用铝的爆发式增长将推动铝材加工公司的业绩在未来爆发。
日前,方正证券(601901)、华泰证券(601688)等机构纷纷发布汽车行业轻量化报告指出,车用铝材的春天即将来到,铝加工相关上市公司也将受益于这一趋势,受益于整车铝化率的提高,从而带来相关投资机会。而作为全球第二大、亚洲及中国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的中国忠旺,更是成为机构的重点推荐对象,被寄予厚望。
绿色金属性能优越
铝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有色金属,2013年全球共消费了5170万吨铝。铝的使用成本远低于钛合金、碳纤维等材料。铝合金除了适合大规模应用外,并且对环境友好,易于回收。有资料显示,自1888年以来,约75%的铝金属今天依然在使用中。再生铝的能耗相当于原铝生产能耗的5%,但废钢的再生能耗相当于精钢冶炼能耗的25%~60%。
铝是最环保的绿色金属,是“低碳经济”的推进器。铝的性能优良,大到航天飞机、高端装备,小到包装容器、锅碗瓢盆,都离不开铝;铝既是重要的结构材料,直接促进了飞机、高铁等的出现,又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成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支撑。
铝合金是对环境完全无害的绿色材料。铝合金由纯度高达92%以上的铝锭为主要原材料,同时添加增加强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能金属元素,如碳、镁、硅、硫等,组成含多种成分的铝合金。铝合金材料的回收率约为80%,目前有60%的汽车用铝合金材料来自回收的废料,预计将来铝合金回收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0%以上。
铝材主要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子电气及机械装备等上使用。2013年的全球铝消费中,交通运输业的占比达27%,而交通运输包括汽车、轨道交通、船舶、飞机等。汽车用铝在交通运输中是权重最大的子类,占下游总体铝消费的12%~15%。
由于环保和节能要求日趋严格,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趋势。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轻量化是乘用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提高用铝比例是轻量化最现实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车身自重约消耗70%的燃油,因此降低汽车油耗的首要问题就是使汽车轻量化。一般来说,车体、底盘这两项占据了整个汽车重量的60%以上。因此只要车体和底盘方面使用更加轻质的材料,整车重量的降低就会立竿见影。
一般情况下,交通工具的重量减轻10%,燃料可以降低8%;交通工具每使用1公斤铝,可降低2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铝的密度约为钢的1/3,铝代替钢制造汽车,可使整车重量减轻30%~40%,制造发动机可减重30%,铝质散热器比相同的铜制品轻20%~40%,铝车轮可减重30%左右。车身轻巧可让汽车的速度和操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除了轻,铝还能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能。由于铝合金的强度尤胜精钢,全铝车身吸收的撞击力量比钢还要大,因此更能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因为铝的优良特性,今天铝合金已被广泛使用到汽车各部位,如仪表台及发动机支架、铝合金车轮、悬挂系统零件、保险杠防撞梁、汽缸、车门及热交换器等。
节能环保大势所趋
汽车用铝主要分为压铸、挤压和压延三种形态。目前汽车中压铸件用量占比达80%左右,挤压件和压延件各占10%左右。压铸件主要用于发动机、车轮等部位,挤压件主要用于座架、行李架、门梁等,而压延件主要用于生产车身用铝板等。一般来说车身重量占到整车重量的30%~40%左右,未来全铝车身是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方向。
在今年初的底特律车展上,福特发布了2015款F-150车型,为全球首款采用全铝车身的高量产车,开启了汽车用铝的新时代。F-150采用全铝车身后,整车重量将减轻317kg,燃油经济性有望提高15%~20%。这是全球首次在高量产车上使用全铝车身,意义非常重大。之前也有汽车厂商在某些高端车型上采用全铝车身,例如奥迪A8等,但都是在豪华车上使用,用量比较小。F-150一直是福特旗下的经典皮卡,多年高踞美国的十大畅销车榜首。去年该车型销量超过76.3万辆,占皮卡市场份额的40%。F-150在北美的售价在3万美元左右,属于中端车型。福特F-150作为销量第一的皮卡,采用了全铝车身,标志着传统整车厂大规模用铝的开始,全铝车身从高端车向中端车开始普及。
高盛当时曾发布报告评价铝车身F-150的推出只是行业变化的“冰山一角”,预计未来几年,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将转向部分或全部采用铝制车身。
眼下美欧市场均推行迫使汽车制造商降低油耗和碳排放量的政策。美国的CAFE(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规则强制要求整车公司销售的轻型车平均油耗不得超过规定的年度限值,并要求平均油耗到2016年增加值每加仑35.5公里,到2025年增加值每加仑54.5公里。欧盟虽然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没有法令性的规定,但也通过征收较重的燃油税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省油汽车。
目前,北美采用全铝车身的车型占比不到1%,全球全铝车身车型的占比只会更低。根据HISAutomotive的数据,2013年全球乘用车产量为8280万辆,预计到2025年采用全铝车身的车型占比将达到30%,按平均车身用铝350kg计算,车身用铝将新增870万吨需求。2013年,全球车身用铝量为10万吨左右,从10万吨到870万吨,年平均增速高达45%。为了满足这些新增的需求,车身用铝行业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在未来十年内,汽车的各个主要部件用铝渗透率都将明显提高。根据DuckerWorldwide的预测,铝制引擎盖的渗透率会从2015年的48%提升到2025年的85%,铝制车门渗透率会从2015年的6%提升到2025年的46%。具体反映在平均单车用铝量上,在1980年,北美地区每辆车平均用铝量为54kg,到2010年增长到了154kg,预计到2025年,每辆车的平均用铝量将会达到接近325kg。
北美乘用车铝化率加速提高的趋势,将很快影响到我国以及其他国家。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2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平均每辆车用铝量比发达国家低15%左右。在全球乘用车铝化率提高的大趋势下,中国车用铝材生产企业将显著受益。这个趋势从北美扩散到中国是个必然的进程。
铝业先锋前景可期
目前汽车用铝合金基本可分为压铸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其中以压铸铝合金为主,约占80%左右。变形铝合金又可以分为挤压件和压延件,各占10%左右。汽车所用的铝合金零件,特别是用于车身和结合部的部件,对于加工工艺有很高的要求。要进入主流汽车厂商的供应链,必须经历严格的资格认证,这往往需要较长的生产技术、加工工艺以及时间上的积累。这是一场行业的盛宴,但仅属于铝材加工行业里的领先企业,国内外众多的小型铝材加工企业将与此无缘。
中国忠旺是全球第二大、亚洲及中国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及电力工程等领域的轻量化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铝加工产品,显然这家企业已经为享受这场铝业盛宴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据忠旺集团2014年中期财报,集团工业铝型材深加工产品的销量按年增加39.2%至约3.7万吨;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6.0%至约9.9亿元人民币。随着深加工中心于2013年投产,集团已开发出一系列铝合金交通运输样品,包括铝制半挂车、消防车、高寒高铁车厢等,引起不少潜在客户的关注。
据悉,从2011年起,忠旺集团在原有的工业铝型材业务基础上,延伸至深加工业务,并落实了铝压延材业务的发展计划,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三大核心业务架构。
忠旺集团在深加工中心添置了先进的龙门自动焊机、IGM总组成自动焊机、高速龙门加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型材拉弯成型机及滚弯机等深加工设备,以加强集团的深加工能力。这些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可以高效精准地生产大规格的深加工产品,如铝合金车体及组件等。
铝压延材项目是中国忠旺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发展项目,也是未来长线增长的引擎。铝压延材项目定位高精中厚板、铝带及铝箔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全球设备最先进、配套设施最齐全的生产基地,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汽车车身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铁路及造船、药品及食物包装等领域。该集团正如期推进铝压延材项目,目标是于2015年底完成年产能180万吨的建设及投产,并于2018年落实整体300万吨产能。
此外,中国忠旺还一直致力产品研发,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创造产品差异化,长远扩大盈利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忠旺与多家大型企业和学术机构建立双方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合作研发铝合金产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全新应用。
2014年6月,忠旺集团与19家国际金融机构签订5亿美元三年期贷款融资协议。贷款利率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加275个基准点,继续保持中国忠旺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在境内外资金面日趋紧张、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忠旺再次成功签订银团贷款协议,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忠旺未来发展空间的认可。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