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 研究生教育亟须走出闭门造车

2009年11月25日 11:10 11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两大通病:缺少特色、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生缺乏就业竞争力。”21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江苏省2010届毕业研究生暨高校师资专场洽谈会上,记者多次听到用人单位这样评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学术人才严重断档,当时招收研究生,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生的需求早已不再那么单一,但长期形成的“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理念,直接造成了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剩,与社会需求不对接。这个问题也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案例一】

  南京林业大学哲学硕士王同学 “3年前我辞掉工作考上研究生时,月薪4000多元。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发现我这个专业不仅对口工作很难找,一些单位开出的薪水也就2000多元。越看心越凉,三年书真是白读了!”招聘会现场,南京林业大学哲学硕士王同学拿着几份简历,一脸茫然,“我现在要求也不高,就是想在南京找个稳定工作。如果能进编,哪怕月薪只有1000多元我也认了。可转了一个上午,稍微和我专业对得上路的只有两家单位,但人家认为哲学和他们提供的岗位并没关系,简历都不肯收。”

  【点评】

  “其实社会对硕士生总体需求并不少,为什么还是有不少硕士生感觉就业难?因为存在结构性矛盾。”正忙碌着接待求职毕业生的南昌航空大学人事处处长邓瑾表示,“一些专业,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史哲类、管理类等偏文专业,由于前期投入不需要太多,许多学校就一窝蜂地办。甚至一再扩招,出现一个导师带一堆硕士生的状况,结果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质量下滑,而且过剩。”邓瑾表示,硕士生培养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飞行器专业,博士少,硕士也少。我们前一天专门跑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人,发现该校飞行器学生特别走俏。”

  【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就业与招生计划适度挂钩,根据社会需求对省内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了宏观调控,就业结构性矛盾已开始呈缓解态势。从学历层次看,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本科生增幅均低于平均增幅,而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科毕业生增幅较大;从专业看,就业较为困难的经济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学类、艺术类毕业生人数虽依然增长,但增幅趋缓,而哲学类、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等就业较为困难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则首次出现负增长。

  【案例二】

  “老师,你就收下简历吧。我在学校里就很喜欢跳舞和运动。”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摊位前,学化工的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硕士许同学居然投递简历要当健美操老师。面对小许哀求的口气,招聘人员看看简历,还是摇了摇头。无奈之下,涨红脸的小许从排成长队的人群中挤了出来,“我们读研时多数时间都在写论文、做课题研究和实验室中度过,没有和企业接触的经历。今天来找工作,发现用人单位对这个并不是太感兴趣。竞争太激烈了,就到这个学校来碰碰运气。”

  【点评】

  “硕士研究生教育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和社会、和实践紧密结合,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也来招聘会求职的南京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生江伟,很快在上海电力学院找到对口的教师工作,“我们博士生可以埋头从事学术研究,毕竟我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就是高校和研究所。但如果硕士生也和博士生一样只顾做学问,最终他就会发现就业时高校进不了,因为高校要人起点都是博士。企业也不欢迎,因为你不适用。很尴尬。”

  【应对措施】

  教育部11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通过这种调整,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