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商品和商品期货交易新趋势

2014年10月15日 9:0 28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最近, 认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经结束的观点比较常见。 我个人不同意这一观点。 我认为, 商品市场经过了供求差距比较大的阶段, 进入了一个新的供求更加平衡的阶段, 人类长期的需求仍然是支持商品市场的动力,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有可能使商品市场再次走强,因此是难得的买入 优良资源的时机。
  探讨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新趋势,要放在全球经济的大前提之下。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 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正在复苏, 欧洲还面临通缩的危险, 中国在调整改革。因此世界经济增长不会迅猛,也不会太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30年通过进出口贸易已经给世界带来巨大改变,未来通过开放国家的金融市场,势将会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变化。 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具体时间表很难知道, 但是从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总量和速度来看, 这个准备过程明显正在加速。由以上变化而促使往来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资金流动将大增, 对全球金融市场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非常值得研究、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我们要记得,发展中国家还有巨大的基本(如吃、穿、住、行)的需求需要满足,所以大宗商品在世界经济的作用会依然重要。 自2013年中起,外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增长速度作出不同的猜测,不少市场人士担忧中国2014年的经济增长未必能达到百分之七点五,世界银行也在本年六月初警告,中国地区政府累积债务增加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等等。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放缓感到忧虑,但我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放缓属于中国经济的调整期,正如2000年的时候,该放缓亦正值国民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期(图一),调整之后是近10年的繁荣。 现在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是倾向于重质不重量,而且,从图二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更为扎实,大宗商品市场非但不是在萎缩,相反大宗商品市场还会继续扩大,供求会更加趋于平衡,大宗商品优良的资源仍然是资本追逐的目标。
  市场资本对大宗商品的追求可以从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投资和兼并案例证明︰嘉能可(Glencore)在兼并了Xtrata 之后, 最近出现报道,Rio Tinto 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兼并目标。 如果成功,嘉能可将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巨无霸,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将举足轻重。
  基于以上背景,今后大宗商品和期货市场会有什么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点讨论:
  1) 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了过去30年的大幅度动荡之后, 今后可能会处于区间波动;不排除供应链受到影响价格再次上涨的可能;
  2) 这种区间市场更加适合现货商现货贸易和期货保值的需求, 这种保值需求和投资需求将越来越大, 这对于期货证劵业界的我们大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正如我在每天的金属市场评论中几次提到的,现货对期货的升贴水和期货基差的变化对交易的利润比以往会有更大的影响,因此更加成为交易的关键;
  4) 因大宗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商品融资市场将随之增长。 虽然最近青岛港事件使商品融资暂时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些个体事件,不会改变行业大的趋势。事件解决之后,大量的需求将会使商品融资更加繁荣, 给期货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将再次令人瞩目
  5)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汇管制的变化。 资金的内外流动会伴随着商品期货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大宗商品市场进入了更加平衡的稳定增长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继续给商品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外资金流动的增加, 将对中外的商品期货市场产生巨大而深远远的影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 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使用将逐渐带动对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需求。 如何发展和设计中国的期货市场以适应未来的需求,这是有关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商品期货市场的扩大, 使商品期货合同作为金融资产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人们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加深,期货市场将日益成为风险管理和发现价格的有利工具。如何迎接这些巨大变革, 如何便利交易,非常值得业界及监管机构研究。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