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金川集团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2014年10月24日 13:31 1432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有这么一家企业,其成长的历史就代表了中国镍钴工业的兴衰成败;
  有这么一家企业,从1972年到2013年共举办20次科技攻关大会,与会者都是中国有色金属及相关领域的精英和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权威专家;
  有这么一家企业,继1989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之后,2013年同时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个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家企业,就是位于甘肃金昌的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物出艰辛。当问及金川的魅力所在,金川集团董事长杨志强谦和地说:“金川有几十年科技创新的传承,可以说科技创新是金川的传家宝”。
  了解金川,需要细品慢嚼,它既有攻坚克难的传统基因,又充满了创新驱动的现代因子……


  是什么成就了金川和中国的镍钴工业?——科技创新
  谈到金川,我们总是离不开“镍”,更绕不过共和国“缺镍少钴”的那段历史。
  镍,排在《元素周期表》第28位,它是一种银灰色的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合金材料,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没有镍,工业金属材料会得“软骨病”。当前,镍和钴广泛应用于钢铁、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电池及军事国防等国民经济领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
  金川镍矿发现之前,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曾经中国要拿出73吨小麦和15吨对虾才能换到1吨进口镍。
  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在永昌白家嘴发现的一块孔雀石,点燃了中国镍工业的希望。这一发现即刻牵动了中国高层,在国家极度困难的时期,建设大军、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仍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开进戈壁荒滩,拉开了中国镍基地建设的大幕。
  “老金川”张卫中回忆说:“大家开始对镍的生产建设知之甚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金川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第一批来到金川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科研设计人员一道,骑自行车、背着图纸、跑现场解决设计问题。为了施工,赶设计任务,他们日夜绘图,每天都忙到深夜。当时所有人就是一个信念,早日生产出我们自己的镍。”
  1958年,金川矿床被发现,次年,开始开发建设。
  1963年10月,金川镍矿一矿区正式出矿。
  1964年,生产出第一批电解镍。
  1965年,提炼出第一批铂族金属。
  1966年,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电解镍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
  1971年,生产出电解铜。
  短短十几年,金川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迅速打通了生产流程,填补了我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的空白,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体系的初始基础。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三大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此后,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围绕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长期持续大规模的科技联合攻关,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川镍工业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010年第19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大会上,正式启动了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新一轮科技联合攻关。由此,金川集团的创新驱动战略迈上了快车道。
  金川集团董事长杨志强曾有感而发:半个世纪以来,金川人在甘肃河西走廊龙首山下一个原本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庄,谱写了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彩乐章。今天的金川集团,镍产量全球第四,钴产量全球第二,铜产量中国第三,铂族金属产量中国第一。
  “金川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我们坚定地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金川的现在,没有创新更不会有金川的未来。”杨志强说。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翼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