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可以争取做到的
——从城市“收买佬”活跃看垃圾处理出路
2009年11月30日 10:5 6262次浏览 来源: 广州日报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作者: 冯永锋
垃圾处理的“决策基础”必须前移,移到垃圾产生的地方。
真正理想的社区是“零排放社区”,真正过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环境友好的企业是“零排放企业”。
在不少地方,如果我们把生活废弃物流程链条从住宅楼继续往前跟踪,发现,从居民小区往各个垃圾中转站运输的三轮垃圾车,其实就已经是“移动垃圾填埋场”,他们一直在做一个最让居民看不过眼的工作:把曾经分开或者想分开的垃圾,又混杂在了一起。
垃圾分类,按道理是越分越精细、越往后走分出来好原料越多的过程,而不是开始时粗分开,然后马上就又混杂在一起的粗放管理。因此,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如果居民小区输送垃圾的车不进行“分类运输”,如果从住宅楼往填埋场的车辆不进行“分类运输”,如果不管是中转站还是终端处理场不进行分类处理,试图在最后一道关施展“分类处理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们只“依照这个现状”来作为决策基础,去讨论焚烧好还是堆肥好,去讨论填埋该占多大比例,也没有意义。
垃圾处理的“决策基础”必须前移,移到垃圾产生的地方,移到垃圾处理的前端,移到居民的家里。
真正理想的社区是“零排放社区”,真正过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环境友好的企业是“零排放企业”。最好的办法是垃圾不出门,垃圾不出楼,垃圾不出小区,垃圾不出城市。垃圾分类链条的各个环节,是对垃圾进行层层拦截、分解、利用的过程,是一步步减轻后端压力的过程,而不是日益加重垃圾混杂和后端处理负担的过程。因此,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城市也好,农村也好,垃圾分类需要的就是政府管理部门尽心尽力地把所有的链条都锻造好,把民间力量激发,把政府力量激发,让垃圾分类从业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有物可分,让垃圾层层消减,直到“吃干榨尽”。
垃圾分类本来就是由易后难的过程,由“大类粗分”走向“精细管理”的过程,由政府发动走向公众参与的过程,由政策补贴走向产业盈利的过程,由垃圾减量走向少排放、零排放的过程。垃圾分类本来就是从1%到10%,再到30%,再到50%,再到80%的过程,垃圾分类本来追求的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全部分开,只是追求“尽最大可能性分开和循环利用”,尽最大可能性地减少对自然的灾难。因为人是率性的,必然会做出许多混杂之事;因为人是蛮横的,时常以践踏自然界为荣耀。
建好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前提
夸日本人垃圾分类做得细,首要原因是他们垃圾分类运输设施做得好;台北最近垃圾减量迅速,以至于建好的垃圾焚烧厂无垃圾可烧,就是因为垃圾分类设施服务得周到;而美国人对垃圾分类运输排班表更心知肚明。
什么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外乎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废旧塑料清洗设施,废旧金属重复利用设施,建筑渣土、灰分堆放设施,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垃圾)专业处理设施,废旧纸张再生利用设施,废旧木材、废旧玻璃再利用设施、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利用设施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活跃着一支废旧资源队伍,他们已经建好了除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城市渣土堆放设施、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之外的所有可能给公众提供谋生通路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民营力量参与垃圾处理的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许多城市管理者的想象。如果给他们以更多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对城市所有废弃物进行精细管理、妥当安排。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