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背后的故事

2014年12月08日 8:59 144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金属器皿   作者:

8B20T8_150957260250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有色网、中国有色网络视频对国内金属工艺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金属艺术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实验室主任周尚仪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周教授的代表专著有:《华美与尊贵的艺术-世界金属艺术概述》、《世界金属艺术》;金属艺术代表作品有:《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共和国的旗帜》、《冬日》、《孙中山、祖冲之浮雕像》(中华世纪坛大型浮雕群像之一)、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各项奖杯等。作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中央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型雕塑礼品)的创作与制作者之一,周教授给我们讲述了锻铜镏金(以青铜铸造,表面贴俄罗斯金金箔)雕塑“紫荆花”背后的创作故事。
  “我们接到礼品工程设计任务是1997年的1月9日,常沙娜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担任‘礼品’方案设计组组长。当时国务院一位负责同志给我们提出‘礼品’设计方案的原则是:具有永久性、纪念性、艺术性,既能体现中央意图,又要考虑香港喜于接受的形式。应邀参加设计方案的共七家单位的数十位雕塑家。对于这尊国宝级的礼品雕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起初我们谁都心里没谱。我陪同常沙娜院长在香港实地考察,当时人工岛还处于填海阶段,金紫荆广场刚开始动工。我发现深圳、香港街头到处是一株株的紫荆树,非常绿的树,枝头上开着紫色的花,是我们北方地区所看不到的。紫荆花给香港平添了许多色彩,城市生机盎然。当时拍了许多照片,回来后与我爱人,每人做了十几份样稿。难题也随之出现了:紫荆花的花形全是张开的,完全写实并不理想,几经修改,将五个花瓣艺术处理成全部上翘的圆弧状,于是形成了‘含苞欲放’的感觉。这样,既表现出了它永远盛开,又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花瓣是很薄的,要雕塑上表现出来是很难的,一开始主张尽量做薄。后来常沙娜院长认为花还是厚重点,装饰型强,又不断加厚。听说许多人开玩笑给这雕塑起了个外号‘大白菜’。”
  据悉“紫荆花”先后经过了五轮筛选,是从63个方案中选出来的。当时全国征集到上千份的样稿,经过反复筛选、论证、修改,第一轮共拿出63个方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拿出了14个方案。其中《无限生机》是一双大手高高举起,寓意“一国两制”;《东方之珠》是以展翅飞翔的鸽子为雕塑主题,表现香港与祖国一道腾飞;《依恋》是以海豚为主题,揭示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的血乳交融;《一九九七》则以数字为主题,寓意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的难忘时刻。第二轮方案设计在“世纪之花”、“东方之珠”、“掌上明珠”、“一九九七”四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设计。1997年2月28日,国务院香港回归庆典筹委会全体委员经过投票,选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东方之珠”、“锦绣明珠”三个方案,送中央有关领导最后审查。3月1日,国务院管理局通知,确定将前两个方案再次修改后送审。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二者中又反复甄选,最后确定了“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设计方案,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分别对方案的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18天后,“永远的紫荆花”设计方案终获正式通过,整个方案设计阶段从1月9日至3月31日,历时82天,在每一轮评审中,每个设计方案都是只有编号,而没有设计者的名字,设计稿“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是“方案13”。
  《当代中国金属艺术专访——周尚仪》视频12月5日已在中国有色网络视频人物专访频道上线,周教授还将围绕金属艺术的定义与分类、中国与西方金属艺术发展的不同、当下金属艺术品流行趋势、如何欣赏金属艺术等问题进行讲解。本报也将刊登金属艺术的普及型知识,欢迎收看。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