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找矿历险记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尼日利亚项目组工作纪实
2014年12月16日 8:35 322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李明
两年多时间,800多个日日夜夜,山东地矿局三院尼日利亚项目组全体成员克服了高温高湿、疾病肆虐、文化差异等困难,胜利完成找矿任务,平安回国。
事情要从3年前说起,尼日利亚系列项目为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签约合作勘查项目。2011年,三院立项申请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并获得批准后,组建了地质勘查、物化探、钻探等精干力量,远赴尼日利亚开展工作。
2012年3月19日,项目组登上了奔赴尼日利亚的飞机。出发时的烟台,春寒料峭,当飞机降落在目的地,刚出舱门便迎面扑来一股热浪,仍然穿着绒裤的地质队员,很快被骤然涌出的汗水浸透了衣服。在以后的日子里,最让成员们吃不消的,一直是那里的气候。
尼日利亚地处西非东南,属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旱季一般从头年的10、11月持续到来年的4、5月,平均气温常在30度以上。驻地没有空调,身上永远裹着一层汗,夜里怎么都睡不沉。白天地表温度更高,早晨在闷热的车里颠簸数个小时,到了工区就像投身于巨大的烤箱。可天再热也不敢穿短袖,火辣辣的毒太阳能把人晒脱一层皮。当地动荡不安的局势更不允许项目组像在国内应付高温那样“做两头、歇中间”,正午最热时多半也是工作进行的关键时间。物探的电法磁法仪器工作温度上限是50℃,过热的话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仪器损坏。一天中午,物探项目经理张雪飞用对讲机和大家说,仪表温度已经显示47.5℃了,大家就地寻找阴凉处,让人和仪器都休息一下。成员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冒着高温高湿辛苦工作一天,却因为超过仪器工作温度极限没有得到真实的数据,让本来就大的工作压力更是平添了几分紧张。
到雨季能带来些许清凉,但是湿漉漉潮乎乎的感觉让大家的身心像一直在泥浆池里面一样。当地的雨来得快也下得猛,一开始没摸到门道的物探组常吃这个亏。从驻地开车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工区,头顶飘来一片云,挡住了白花花的毒太阳,大家都想趁凉快多干点活,没想到大雨点马上劈头盖脸砸下来,还没等回过神就被从头到脚浇透。在当地淋雨十分容易感冒,感冒又可能和疟疾、伤寒混淆,这是很危险的。第一天浇透了,第二天还是浇透了,第三天大家一见阴天赶紧先到车里躲一阵,要是时间允许,就在大雨初霁后的清凉里多干点活,要是时间不允许,只能冒雨赶路回驻地。
水在尼日利亚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相当不安全的因素。河流旱季干涸,雨季涨满,河水吸引了成群的动物,动物的排泄物滋生了很多的病菌,污染了河流。某天项目组循着一条石英矿脉来到了河边,弯曲绵延的河面没有桥也没有绕行的路,为了继续追查,必须涉深水到河对岸,身体遭受了病菌的侵袭感染,在缺医少药的尼日利亚,只能自己服用一些抗生素。项目组成员最多的能得上三四回疟疾,每次疟疾发作,身体忽冷忽热、上吐下泻、颓然无力的滋味特别遭罪。但大家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而是会不会耽误工作,顾不得抗疟疾药的巨大毒性和副作用,一针不见效就来两针,两针不见效就上最大剂量,往往病还没好利索,就又回到了野外一线。
在和项目组的成员交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反复提到一件事:困难其实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完不成任务。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克服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完成了野外勘查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找矿成果。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