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多角度看2015年铜价

2014年12月30日 9:27 27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在全球大宗商品均大幅下跌背景下,铜价依然韧性十足,伦铜运行区间在6200-7500美元/吨。可见铜市场背后的利多因素仍然十分强大,据此我们汇总如下因素。
  一、下游需求
  电力行业一直是铜下游需求最多的行业,统计比例在45-50%,所以其消费决定了铜需求走向。
  但是在“十二五”规划中,电力行业的投资完成额还有1373亿元没有完成,而明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必然会出现冲量的情况。
  从今年年底的电线电缆订单情况和电力电缆的产量来看,企业已经开始为明年做准备了。从今年6月以来,电力电缆产量均超出了500万千米,同比增速10月高达27%。
  2014年中国铁路建设在大量投资下,继续维持了较高增速。首先,中铁总公司在年初先后三次调整计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也从年初63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其次,随着“微刺激”政策的持续推进,年初铁总只规划开工44个项目,到年底发改委却批复了64个;随后,APEC会议推出“一路一带”大战略,以及泛亚铁路网络,其中中泰铁路已经启动。综合起来,2015作为“十二五”的最后一年,投资总额不会低于今年8000亿元,也为“十三五”做好了充足的项目储备。
  根据房屋建设的周期,前期大量开工的房屋,在2015年将面临大量的竣工情况,按照计划来看,明年将有1670万套房屋面临竣工,而竣工后房屋布线及区域配网都将面临大量的精铜消费。
  供应方面:瓶颈将长期存在
  精炼铜供应一直存在瓶颈,并且短期内无法解决,追本溯源我们从三个方面梳理瓶颈形成的原因。
  第一是冶炼产能的增速赶不上精铜矿产出的增速。根据ICSG的数据,全球2015年至2017年三年的铜精矿产能增速分别达5.7%,9.8%,8.7%,而冶炼产能在这三年的增速仅为3.26%、1.49%和1.13%,冶炼产能增速明显要低于铜精矿产能增速。
  第二是中国冶炼产能增速赶不上铜材产出增速。精炼铜作为铜材企业最主要的原料,其供应直接决定了铜材的产出,但是自2008年以来,铜材每年产量的增速都大于精铜供应增速,最多去年相差了12个百分点,自然这个瓶颈也形成了。
  第三是环保、资金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精炼铜产能的增长,形成瓶颈。201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将于2015年1月1日执行,而这一环保法也号称史上最严,因为环保问题将诉以刑事处罚,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迫使小企业破产,而且还会限制大企业的开工率,因为满负荷生产不一定能满足环保能力。资金短缺也限制了许多企业的经营,尤其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面临着银行放贷时的谨慎,资金链十分紧张,根据最新消息山东鹏辉铜业便因为资金链问题出现破产,而铜冶炼厂在资金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偏紧现象。
  三、全球低库存
  2014年是全球铜市场短缺的一年,下游行业不仅消费了今年生产的精铜,而且消化掉了全球大量的显性库存。
  从全球三大交易所公布的显性库存来看:
  目前全球显性库存合计仅21万吨左右,较2013年高点已经下降了近60万吨,并且目前这一水平并无增加的迹象。
  从中国保税区的库存来看,这一水平也出现了大幅的减少。截至11月底,库存总量为59万吨,对比4月的85万吨已经减少了26万吨。
  四、现货市场
  从2014年的现货市场情况来看,精铜短缺成为全年的主要节奏。
  一方面是全年价格虽然波动较大,但BACK的结构一直没有改变,近月合约上屡次发生多逼空事件,空头没有货源进行交割被迫斩仓。
  另一方面是今年的升贴水长期为升水,2014年长期维持在升水,其中5月一度高达1500元/吨。
  还有一个方面是全球库存不断减少,包括三大交易所的显性库存和保税区的隐形库存,前文均有阐述。
  五、宏观因素
  中国宏观面我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总体来看前景非常乐观。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1、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2、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5、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明年首要经济任务仍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铁路建设投资、电网建设投资、保障房建设投资等年底已经有了乐观的预期。货币政策方面,随着央行第一次降息开始后,市场普遍预期明年还有3-4降息,这表示明年货币层面宽松的环境;此外央行的降准预期还在继续。
  全球宏观来看,可以概括为美国强其他国家都弱。但是其他国家都在进行QE,除中国外,欧洲和日本都在通过不断降息的办法增加货币供应,试图解决货币紧缩和经济下滑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明年甚至更久时间内全球货币超发将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