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贸商转型“平台商” 联华实业逆势扩展逻辑

2015年02月05日 9:23 41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交易所

  高库存、低铜价、做套利的贸易商相继出险,中国铜市正迎来一场持续的信贷紧缩。
  有业内人士反映,自上周开始,广州多家银行再度审查对涉铜企业的信贷头寸。广州大型金属交易平台“联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联华实业”)则在此时选择逆势扩张。
  联华实业隶属民营企业“君华集团”,经营领域除金属贸易外,亦涉足社区运营、汽车贸易、房地产等业态。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君华集团实际控制人张劲表示,由于已有地产这一重资产板块,公司一直刻意维持金属贸易的轻资产特征,没有参与铜融资套利和“赌期货”。
  张劲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铜贸发生形态演变:由于交易活跃,上下游角色可能发生转换;各交易对手的风险判断不一,可撮合金融衍生交易,提供类似交易所的内部套保服务,“贸易商转向平台商,这是铜贸的一个大趋势。”

  铜贸交易链演变
  联华实业的前身“君华贸易”起步于1997年,早期主营铝、锌贸易。后由于竞争激烈,加上2007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影响铝市,重心转向铜贸。据该集团公布的数据,2014年贸易类业务销售额接近200亿元,在铜贸行业已是区域龙头。
  从时间节点看,彼时正值铜贸“融资套利”兴起之际,不少铜厂高价赊销现铜,铜贸商买入后转手折价抛售、回笼资金,并在期货市场套利(详见本报1月28日《暴利终结反思“铜融资”铜贸商详解套利模式》)。
  由于套利者无心经营分销渠道,现货交易需要另一类型的贸易商来完成。联华实业就从市场上接盘大量现铜,建立与真实用户的销售渠道,形成了“从铜厂,到套利商、分销商、终端用户”的交易链条。
  数年后,由于套利者逐步退出市场,铜厂积极与分销商建立“直联”,原交易链条得以缩短。
  “继华南市场后,下一步重点是拓展华东市场。”张劲说,由于大量贸易商退出,部分铜厂在华东已难找到下家。
  出于过往的生意联系,张劲对其他贸易商不愿过多评价。他认为,铜贸应坚持平台性质,尽量减少风险敞口。“之前LME铜价大跌,对我们不会有影响。因为铜价影响最大的是上游矿山和下游的用户,我们的头寸基本通过期货市场对冲。”
  联华实业和铜贸同行大多看淡2015年的铜市。原因一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由于基建电缆、地产和家电的用铜量增速下滑,整体需求不振,部分下游渠道商甚至出现“零采购”现象;二是尽管部分海外矿企面临亏损,但短期难见到大幅减产。
  2月2日,伦敦金属交易所的3个月铜期货报价5515美元/吨。海外咨询机构CRU矿业成本咨询总监Robert Edwards表示,当铜价处于每吨5000美元时,矿企才有“切肤之痛”而实质减产,高库存仍会维持一段时间。
  去年至今,银行对铜贸的信贷紧缩,亦加剧铜材在上游堆积。张劲认为,这背后实则是中国信贷市场在行政干预下供应与需求失衡、价格与风险错位所带来的“扭曲”。

  平台业态形成
  对当年铝材贸易的“一哄而上”,张劲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一直在想,贸易商除了价格还有什么优势,能增加客户粘性?”
  经数年探索,张劲渐渐发现平台生态的“奥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类似“交易所”功能的业务。
  “比如套期保值,如果一个客户只需要几十吨铜,由于人员和操作的原因,进行套保操作不值得。但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张劲说,“客户基数大了,你会发现总有人做多、有人做空,只要有方向相反、金额相近的单,在联华内部就可以对冲。这时给客户做套保,对我们来说几乎没有成本。”
  传统铜贸中,货物从铜厂、贸易商到下游终端呈单向流动。但在平台业态中,由于资金、货物的快速换手,上下游的关系亦可能在某个时间窗口转换。
  “比如有些铜厂临时要调货满足急单,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买铜。”张劲说,“平台商”需有互联网的思维和软硬件后台为支撑,做成整个行业的服务体系运营中心。
  “考虑到风险集中度,没有人会把所有交易全放在一个渠道里。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区域、具体品类上做成垄断,而是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张劲说,目前公司在华南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30%,未来空间是把“平台商”模式复制到华东市场,以及其他金属品类上。
  在钢贸领域,一些大型贸易商设立交易平台和标准仓库,并注册小贷、担保等公司,为参与会员提供融资服务。张劲则强调,联华不会以自身的资金、信用来开展类金融业务。“超出框架的新业务,只要有金融风险的,在我这一关肯定不会批。”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