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有色缘

2015年02月26日 8:54 29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14创刊30周年征文   作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已经86岁了,几十年前的事好像刚发生一样,我第一次和有色打交道还是61年前。
  1954年,我在中央重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工作。奉人事司长崔庆元之命,去抚顺铝厂调查。抚顺铝厂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第一期设计能力为1.5万吨,1954年,电解铝车间投入生产。让我调查的题目是:为什么我们配备的人员要比苏联设计定员多出一倍还多?我找当时的抚顺铝厂厂长张戈和总工程师韦涵光深入车间一个岗位一个岗位了解。我虽然在炼钢炉前实习过但对炼铝却一窍不通,为了了解定员情况,必须从头学起,拜工人为师。最后的结论是:虽有些客观原因如设备缺陷等,但主要是人浮于事,每个岗位多配备人,以及政工人员脱产等。这也是我有色人生的第一步。
  1957年,大跃进总路线的号角吹响了。地方工业开始兴起,大中小,土洋并举。冶金部成立地方工业司,由叶和玉、郑岳胜负责,我在他们领导下负责小有色的发展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情况,我去了云贵川。记得在四川萦经,当时交通不便,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到萦经,再走30里山路才找到那里的小铜矿。工人们从附近山洞里挖出富含铜的小金豆,装入用石头砌的炼铜炉内,以木炭为燃料,炼制成铜锭。我们还一路去了冕宁、泸沽、西昌,看小金矿小铜矿,那里都是彝族聚居地。过金沙江时,对岸隔10天才来一辆汽车,只能苦苦等候,听到汽车声,赶紧招呼老乡用皮筏子把我们送去对岸。金沙江水流湍急,到江中心打了几个转才渡过险滩。
  建国以来,国家对包头矿的资源利用工作十分重视。1975年至1984年,国务院在包头多次召开全国稀土应用推广和包头资源综合利用会议。方毅副总理、经委袁宝华主任、冶金部高扬文、周传典副部长、科技司李东英同志以及一大批专家都先后来包钢研究稀土生产和推广问题。当时,我在包钢经济研究所工作,这些会议都有参加,并在周传典、李东英领导下负责会议报告、简报等起草工作。从中我又学到了不少有关稀土的知识。
  1983年,我被借调到《当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编辑部。这使我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历史和现状。解放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就是一个破烂摊子,只能生产铜、铅、锌、锡等少数几种有色金属和一些矿产品。新中国成立后,有色金属工业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64种有色金属都能生产,为尖端科学和国防工业提供了新型材料。有色金属产量从1949年的1.33万吨,以平均14%的速度递增,到1985年达到155.7万吨。在编书过程中,我走访了吕东、刘学新、孙鸿儒、王文海、陈铁生等有色老前辈,并先后去云锡、铜陵收集资料。在各方面专家和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努力下,终于汇编出版了24本涵盖各方面的有色金属工业历史资料和《当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一书。有人说她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 “二十四史”。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董事长邱纯甫曾多次和政研室副主任刘兴利说起要办一张报纸,宣传有色金属、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为振兴发展有色金属工业服务。因为我在冶金报工作过,刘兴利同志推荐我来筹建有色报社的工作。1984年8月我奉调来京,人事部同时调来原新华社驻古巴首席记者许天鸣和我共同筹办有色报。在北京西章胡同一栋旧的红砖楼里靠大门东南角像传达室的13~14平方米房间,就是30年前《中国有色金属报》的诞生地。在这间小屋里,我们拟定了办报方案,定员30人,先出周一刊。1985年7月1日正式出版,报名先定为《有色报》。后觉得不妥,有色作为简称,业内人士是知道的,但社会上并不清楚,还是叫《中国有色金属报》为好。前面冠以“中国”二字,以示这是一张全国性的行业报。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委派茅林、吴建常主管报社工作,他们明确指示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高质量的办报队伍,办成一张以信息为主,包括人才、经济、市场、国际、装备、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报纸。要把报纸办好,决定性的是要有一支精干的记者编辑队伍,当时各行各业都在办报,采编人员十分缺乏,而且各大学很少有新闻系,毕业生更是寥若晨星,到哪里去找人?我们决定开辟新路。经人事部批准,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刊登招聘启事,择优录取,从社会上招聘人才。考题是我和许天鸣拟就的,在新街口借了几间屋子,400多人前来应试,取了前30名面试。我们对学历要求大专以上水平,也不要开单位介绍信,待面试录取后再和原单位商调。这样网开一面,可以网罗更多人才。经过面试挑选了11名,面试合格后进入报社。这11名同志绝大多数已成为报社骨干,有的已进了报社领导班子。
  新同志不熟悉有色工业也不是新闻出身的,怎么办?我们采取了学中干、干中学的办法。派一些同志到冶金报实习,并组织新来的同志去基层采访调研。我这个半拉子有色人也给大家讲了启蒙课“有色金属工业的现状和历史”。报纸的编排设计是专门业务,当时没有电脑照排,其他报社都有专人从事组版。我们要求各版编辑都要掌握组版技巧。组版要清点字数,查版面,拼版面,还要寻找合适的图片,使版面大方漂亮。许多编辑都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研究版面,最后人人都学会了这一技能。记者网建立也颇费心思,我们请冶金报把有色行业的记者都留下来,这是初期记者队伍的骨干,如郑锦梅、李友斌、屈丰泰、于克家、原寅平、王世新、郭巨忠等,又通过总公司下文要求各大有色企业建立记者站。经过努力,建成一支五六十人的记者队伍,并发展了大批通讯员。
  创业维艰还体现在资金上。当时总公司给了我们5万元开办费,一套照相器材就花了十之八九。起先我们拟租侨办的几间房子,因故去不了,买的10张办公桌还被人家给扣留了,再三交涉才要了回来。报社居无定所,先后在三建、月坛公园打游击,直到1990年迁入总公司大楼才安定下来。
  1985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报》试刊第二期终于在千呼万唤声中面世了,报名是请的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题写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应约题写了“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工业”苍劲有力的10个大字。头版头条是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听取原有色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的汇报后,肯定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两条好经验:一是与地方联合办矿办厂;二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第二版是介绍基建部分实行招标承包制的经验。三版是表彰有色尖兵采矿功臣和有色市场信息。第四版“五光十色”有杂文、诗歌、服务窗与广告。在四版上还刊登了征婚启事,这也是开媒介先河之举。现在看来,内容还是较为丰富的,只是印刷差了些。原先我们委托一家小印刷厂用平板机印报,不太像新闻报纸,创刊后改由铁道报印刷厂代印。
  为了扩大有色报的影响,编辑们将每期报纸的重要内容节删成简短新闻送往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此,经常可在电视和电台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国有色金属报》的声音。这对宣传中国有色工业,扩大《中国有色金属报》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转眼间30年过去了。目前报纸在历届领导人和采编人员的努力下,随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传媒工具。刊期由周一刊4版到今天的周三刊8版,专业内容、市场信息、形势分析……大大扩充,报社体制已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化经营。近几年,报社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先后创办了中国有色网、微博、微信等,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服务功能。
  翻开略为泛黄的创刊期间的《中国有色金属报》,不禁感慨万千,这是凝聚了《中国有色金属报》人,也是凝聚了几百万有色人的心血,有色金属工业终于有了一张自己的报纸。作为有色人,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