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息背后的“无奈”
2015年03月05日 9:22 2667次浏览 来源: 期货日报 分类: 现货 作者: 长江期货
回顾2014年,央行主要通过大量定向货币宽松手段助力经济,并利用SLO、SLF、MLF等新工具向商业银行投放大量资金。随后央行也采取了降准、降息等手段。虽然去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放宽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足以覆盖降息额度,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均上浮至顶,并未有实质性下降。对于降准,央行同样是偏重结构性手段。在春节前普遍降准满足春节流动性和对冲去年12月的大量热钱流出的基础上,央行更注重的是差异化定向降准,尤其重点针对部分城商行进行差异化的定向降准。
央行此前注重结构性调整的原因与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在人民币贬值热钱出逃的阶段以及改革转型攻坚期,国内并不愿大幅改变货币整体基调。这也是领导层与央行反复强调的内容。另一方面,央行本轮放松的目的并不在于全面刺激,而是在于恢复不断下行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扶植三农、小微的意图较大。因此,定向放松成为较好的方式。
然而,就此前接二连三的定向货币宽松手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整体的格局依然是生产需求双双下滑,需求下滑幅度远甚于生产。这从近期的固投与工增的增速差上已初露端倪。PMI数据、价格数据在定向刺激下近期仍然未见好转,1月的数据公布后,市场甚至开始担忧通缩的来临。
可以说,央行此前通过定向手段想达成的目的没有实现,至少效果并不如意。与此同时,央行想通过定向而非全面的手段规避的负面影响,却并未降低。实体经济依旧低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量资金涌入资本市场,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冰火两重天。去年12月新增股票开户数达到创纪录的89万户,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也是出现大幅反弹,融资盘占比市场总市值从2.5%飙升至3.5%。种种迹象都显示资金并没有如央行所愿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金融部门,造成了A股的过快上涨,似乎违背了管理层初衷。因此,有了后来的整顿融资融券业务以及严查信贷资金入市。
因此,这一次央行的宽松手段从结构转向了全面。对于效果而言,我们认为本次降息可以抵抗短期内经济下行过大的压力,但难以改变经济下行的格局。历史上看,降息周期初期,经济下行不改。回顾前三轮降息周期,经济反弹均是出现在周期尾端。第一轮自1996年7月启动,连续8次降息,历时近7年。经济见底在2000年一季度,距第一轮首次降息已有4年之久。第二轮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连续5次降息,历时1年。经济拐点现于2009年一季度,在降息周期的末端。第三轮2012年,连续降息两次,其间经济小幅企稳但不改下行趋势。
当前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去库存化,而去库存化面临的是疲弱的需求。虽然房地产销量增速去年7月已经见底,但是单月销量同比的反弹比以往历次房地产上行周期都要弱,去库存化非常难。消费品方面,下游的去库存化仍然在进行之中,供求失衡格局仍在继续。工业品方面,工业企业利润领先PPI同比。目前工业企业利润在下行趋势之中,仍未见改善。因此,对于市场的影响,央行从结构转向全面,或许给了我们继续做多的理由,但战术上建议且战且退。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