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判当前地勘行业形势?
对当前我国地勘行业的形势研判及对策思考(上)
2015年03月10日 10:29 3049次浏览 来源: 矿报 分类: 地质矿业
这些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凭借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具体地说,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房地产持续升温等直接拉动了对矿产资源需要的增长,带动了矿业的繁荣,也因此带动了各方面投资地质找矿的热情,拉动了工勘、测绘等地勘延伸产业的发展。地勘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春光无限。
但似乎好景不长。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矿业经济又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一些地勘单位明显地感受到宏观经济不振对地勘行业的影响:社会资本进入到找矿领域明显下降,财政投入在缩减;早几年在市场上像传花鼓似的矿业权,现在转让一个好价也成了问题;市场上承揽一个大型商业性地勘项目好像也比以前困难了很多。
一些单位反映,前几年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各种投入很多,地勘项目应接不暇,很少有地勘队员待在家里的情况。但现在由于项目急剧减少,已有一部分人无事可做,只好待在家里。不少地勘单位的日子过得又开始吃紧了,一些人甚至惊呼地质工作的“春天”好像又不见了。
(一)
春节前夕,湖南省财政厅厅长郑建新等一行来到湖南省地勘局402队走访慰问,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表示将考虑如何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并为该队如何走出困境出主意,想办法。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总工程师尹学朗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他从稳定找矿投入、稳定支持政策、稳妥推进改革、加大试点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表示将全力配合省财政厅加大对402队定点支持,使这个队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境。
402队是湖南省地勘局下属的一个老地质队,成立于1952年,曾经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和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比如队伍老化严重、退休职工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科研基地和部分职工住房条件差;人才以地质专业人才为主,发展以勘测施工业为主的地质延伸产业非常困难;经营、分配机制不活,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加之近两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社会投入地勘的资金锐减,致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湖南省402队目前面临的困难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并非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地勘单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也折射出地勘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沉淀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同时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又累积了不少新的亟待化解的问题。
那么,一些地勘单位为何在刚刚走出困境之后,又重新陷入困境?我们认为,这固然与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国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矿业形势不振特别是地勘投入萎缩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无须讳言,这也与地勘行业改革缺少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没有清晰而科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有很大的关系。加上一些省份没有充分利用前些年矿业形势向好、地勘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妥善解决好体制机制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包袱重、家底薄等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地勘单位难以摆脱重荷、轻装上阵。
比如,一些老的地勘单位均存在退休人员比重过大的问题,大多数单位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达到了1∶1的比例,不少单位退休人员的比例甚至远远高于在职人员。又比如,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地勘单位大多数以地质找矿为主,但手中拥有矿权的很少,即使手中有些矿权,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要进行探采一体化也面临很多难题,尤其是很多地勘单位的人均资本仅仅2万元至3万元,这样的资本实力根本无法适应矿业开发对于资本的巨大需求。因此,很多地勘单位只好开展小本经营的地勘延伸产业,如工程勘察、房屋建筑基础勘察、岩石施工等。而一些矿产资源小省,地勘单位则主要从事地勘延伸产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与拳头产品。事实上,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始终未摆脱“打工者”的角色。
针对一些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在某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一次内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一位负责人表示,从整体判断,地勘行业的形势依旧看好,但也有一些不容乐观的迹象。特别是在社会投入资金锐减的情况下,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在下降。这不禁让人担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即“358行动”)3年的目标完成了,但5年怎么办?8年的目标怎么实现?
(二)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评估与研判当前我国地勘行业所面临的形势?
首先,应当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我国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个基本的自信与肯定。
就此,在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第八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时任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曾代表国土资源部做过一个讲话,实际上从3个大的方面,对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我国地质工作做了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总结。按照钟自然的评价,这十年来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地勘行业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以及特别查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保障了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支撑了1600多座大型矿山的开发和400多个矿业城镇的建设,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的基础。比如,这十年里,我国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由10.2万亿吨增长到14.8万亿吨,石油由24.3亿吨增长到33.7亿吨,天然气由2.24万亿立方米增长到4.64万亿立方米,铁矿(矿石量)由577亿吨增长到799亿吨,铜矿(金属量)由6709万吨增长到9112万吨,铝土矿(矿石量)由25.4亿吨增长到40.2亿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组织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3年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3500亿元,新发现中型以上矿产地451个,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天然气、铀、钼、钨、铜等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形成了一批矿产资源基地。
二是地勘资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十年来,我国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数量占比由29%提高到44%。地勘单位从单纯的地质找矿拓展到矿业开发、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海洋地质调查等领域。
三是通过创新成矿理论,研发了一批高效的探矿、采选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大幅提高了探矿与资源利用效率。比如,这些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和区域成矿评价体系,推广了“三位一体”等找矿预测新模型,提高了矿产资源预测能力,发现了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矿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航空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填图、数字地质填图等技术和“万米钻机”等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初步实现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技术装备国产化。
四是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与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调查,从2006年至2013年,地勘单位总资产由1640亿元增长至5320亿元,年均增长18%;总收入从727亿元增长至1963亿元,年均增长15%;地勘收入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比重由36%增长至39%。同时,这些年来,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均劳动报酬由1.97万元/年增长到5.93万元/年,年均增长17%。一批地勘单位年收入超过10亿元,最多的接近20亿元。
其次,应当准确地判断当前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地质勘查市场形势,研究并寻找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地质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后期,又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在工业化时期,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政府为此也加强了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出现了地质工作的大繁荣。到了工业化后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进入中速阶段,对矿产资源(不含能源)的消费不断递减,加之勘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政府限制和社区反对等综合因素,会造成大量矿山关闭、新建矿山困难重重。与此相对应,矿产勘查工作也会受到制约,规模开始萎缩。同时,工业化时期高速发展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因此地质工作将由资源型转向环境型,即由矿产勘查为主转向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当然,在这两个“常态”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由此,有业内专家提出,我国地勘行业也正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我们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那么,地勘行业的“三期叠加”究竟是什么?
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转中,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减少,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资料,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0.44%,找矿支出下降11.99%。而这一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投入下降了31%。另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编写的《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年)》显示, 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为415亿元,较2013年同比减少10%。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共83亿元,同比也减少7%。地方财政在地质勘查工作方面的投入为94亿元,同比减少24%;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的资金为238亿元,同比减少4%。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矿业发展历来具有周期性,而且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经济的波动幅度,常常大起大落。矿产勘查作为上游产业,与矿业实为一体,因此其发展受到矿业周期性的影响毫无疑问。问题在于,地勘单位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少。比如,在上升期该如何运作?下降期当如何应对?峰值是否出现,且能持续多久?谷底是否到来?将震荡多长时间?何时才能进入复苏与上升通道?这些,都在考验行业与地勘单位的智慧。
二是刺激政策形成的勘探格局的消化期。从国内矿产勘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前几年大量投资特别是社会资本的大规模涌入,使我国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种的勘探已处于过度饱和状态。但煤炭产能过剩非短期所能化解,而铁矿与铝土矿勘探探明的储量多在深度,目前根本无法实现商业开采。造成的结果是,探明了储量,却无法开采,铁和铝土矿照旧进口,而且铝土矿的对外依存度也已达到50%。
从地勘行业“走出去”的形势来看,2013年之前,国家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的时候,鼓励地勘单位“走出去”,通过各种合作获取国外的资源。很多单位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国外取得一些矿权。以湖南省为例,据湖南省地勘局局长叶爱斌介绍,目前湖南省地勘局已在10个目标国合作勘查了27个境外风险找矿项目,项目总费用达2.1亿余元。其中,获批国家风险勘查补助金9591万元、自筹资金11425万元。然而好景不长,中央地勘基金自2010年连续实施3年境外找矿项目之后,于2013年宣布停止境外项目的申报。突然失去中央地勘基金的支持与引导,地质队本身又缺少资本,伴随而来的是境外找矿项目做完预查之后就面临着“断炊”的残酷现实。而据了解,这些项目实施越到后面,资金需求就越大。与我们国家的政策一样,国外一些国家是你两年不做勘查,面积就缩减1/4。因此,不管是以前国家资助的项目,还是风勘资金资助的项目,都面临着烂尾的风险,境外找矿项目仿佛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是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适应期。政府从商业性地质领域退出及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地勘单位的冲击巨大。当前,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中央财政出资的地勘工作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并将进一步围绕新形势下国家重大需求展开。地方财政也将重点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矿产勘查投入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调整。
分类改革后,公益性地质工作将主要由公益一类单位承担,而大多数公益二类和转企地勘单位只能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这从某种意义上看,颠覆了以往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以往地勘单位在矿产勘查工作方面的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即财政支撑,这是地勘单位生产发展的基础,地质技术服务收入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但2013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对探矿工程的投入,这样,矿产勘查几成“无米之炊”。由此,我国矿产勘查工作恐怕会重新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困难时期。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一些地勘单位遇到的困难,仍然不能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整个国家的地质工作陷入“低谷”时相提并论。
事实上,经过在低谷时期的磨练和近十年来的打拼与发展,我国地勘行业的抗击打能力与综合实力都已明显增强,当前地勘行业的整体形势是好的,一些单位遇到的困难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或掉以轻心,而应当认真研判,沉着应对。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