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铅冶炼的世纪跨越
写在万洋冶炼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
2015年05月10日 16:30 905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刘京青 葛道吉
从乡间田埂上起步,泥腿子打江山——咿唲咿唲呀……
那是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铿锵之行的真实写照。行走在气势磅礴又绿色盎然的厂区,蓬勃的生机传递着万洋的精气神,也唤起曾经滚烫的记忆。当春风春雨再一次润绿世间万物的时候,万洋迎来了蓬勃20年的华诞。
从37.5万元的家当,发展到今天 60亿元资产、年产值110亿元、年税金 2.5亿元的集团企业,万洋创造了王屋山下一段精彩的神话。从1995年的第一锅精铅出炉,到“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到“全国最喜爱20家白银品牌”,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了强大的极具吸附力的万洋气场。塑造了发愤图强、讲求实效的万洋精神。万洋的20年,是民营企业进取、创新、做大做强的20年,更是见证中国铅冶炼世纪跨越的20年。是什么让一个在泥土里崛起的企业,在短短20年间就获得如此惊人的飞跃?该企业的负责人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成功秘笈?带着这一系列疑问与困惑,让我们共同来到万羊山下,走进万洋冶炼集团和已经拉长了的产业链条上滚动着的相关企业,掀开万羊山上笼罩着的那一抹神秘的面纱。
泥土中崛起
那是1994年的隆冬,玉川大地万羊山下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思礼村,和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进入农闲时节。解决温饱以后的农民容易表现极大的满足和懒惰,麻将成了时光的伴侣,且时常衍生出亲朋反目为仇、家庭决裂、不能赡养老人等等弊端。如何改变这一陋习,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此时的村支书卢一明、村委主任卢振海正在为“干点啥”而思考。
他们从翻砂、机加工、化工等等项目中延伸到铅冶炼。不是异想天开的蛮干,他们有翻砂炉的基础,有在国营冶炼厂内退在家的老工人李元香精通工艺技术的有利条件。再加上村民卢唐栓、李文忠、卢国平、卢跃刚、卢安怀、李有良等人的极力响应,凑来的37.5万元股金勉强支付开工的花销。随着1995年5月18日的阳光,一股青烟在万羊山下升起,标志着一个股份制企业在农民的手中诞生了。
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秉承“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务实求效,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万洋是干出来的。我们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再到班子成员,文化程度并不高,对金融、市场也不专业,但是我们认准一个理,扑下身,弯下腰,实实在在干。”董事长卢一明如是说。在经营理念上,他们不赌不贪,快进快出,加快资金周转力度。在经营策略上,原料采购方向向高附加值物料倾斜,业务员懂工艺,会算账,买原料可以“先斩后奏”。在市场运作上做诚信万洋人,不投机,不取巧,不钻营,不蛮干。在生产管理上,精细操作,一丝不苟,控制消耗,优化指标,使成本降到最低。在环境治理上,四处求教,请回“真经”,加大投入,彻底根治,实现无污染、无超标排放的绿色冶炼。
泥腿子下海,粗手大脚经商。万洋人在沾满泥浆擦了又擦仍灰头土脸的皮鞋上营销,在粗手笨脚揿按计算器里抠取利润。20个年头过去了,起初的37.5万元投入变成了今天60亿元的总资产,利税达到6亿元,十几个人的小作坊成了4000余人的现代化企业。卢一明,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和坚定信念的农民,带领村民们将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2014年在全国经济形势普遍下滑的严峻情况下,万洋完成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在全国同行业普遍亏损,利税还保持在2.2亿元。
从石棉瓦搭建的1500吨的小冶炼厂起步到建成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的“三连炉”项目;从单一的粗铅产品到以电解铅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万洋在不断的求新求变中,打造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着企业抗风险能力,而这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也成为中国铅冶炼从技术到产业延伸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20年的时间,万洋破茧成蝶,中国铅冶炼也走过了跨越世纪的征程。
铅冶炼技术的世纪跨越
我国是世界铅产量最大的国家,不断提升冶炼技术水平,是铅行业同仁追求的目标。从手工作坊炼铅,到世界领先工艺,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铅冶炼行业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实现了铅冶炼技术的世纪跨越。
最近十几年,是铅冶炼的技术创新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年头。2002年之前,烧结机加鼓风炉炼铅技术还是世界最普遍的生产工艺。2002年,由中国恩菲公司牵头,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安徽铜冠有色池州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实验成功的底吹炉加鼓风炉生产工艺研发成功,很快推广到全国。
但这项工艺也存短板。底吹炉高铅渣还原还要冷却铸块,损失了大量热能,鼓风炉还原熔炼使用大量昂贵的冶金焦炭,从节能、环保的角度上来说,还不完备。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随着科学、可持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身处风口浪尖的铅冶炼行业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寻求更加环保、节能、高效的新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振兴民族工业、创新技术工艺,万洋人不甘落后。在铅冶炼一线奋斗近50个年头的万洋总工程师李元香一直在琢磨着更佳的工艺。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董事长卢一明、总经理卢振海的支持下,对现有的炼铅工艺做着一次次的实验和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3月,经过两年的研究摸索,万洋人自主研发的热渣直流的“三连炉”炼铅技术问世。这项新工艺,采用氧化炉—还原炉—烟化炉三炉相连,使热渣直流,并在国内首创了以单一煤粒作为还原剂的新工艺,降低了冶炼成本,使不具有天然气或煤气的厂家也可采用此种工艺,对建厂条件的适应性更好。金属回收率高,还原程度彻底,渣含铅小于1%。紧凑的布局使得流程短占地很少,工人劳动强度小,环保效果好,实现了铅冶炼生产的低碳模式。工艺于2012年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国际领先。2013年12月“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蒋继穆誉为“目前最好的铅冶炼工艺”。权威专家们称赞李元香是“真正的冶炼专家”。
目前,该工艺已经应用在国内10家12条生产线,使炼铅工艺实现了清洁、节能、环保的绿色冶炼,为我国的铅冶炼行业向更加高效的清洁生产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板,成为我国短流程连续化冶炼技术新的里程碑。
衡量一个工艺先进与否,数据更有说服力。2014年,万洋收获了9000万元的利润。比起前几年动辄过亿元的利润,算不上多。但在行业普遍亏损的形势下,这9000万元也是来之不易。李元香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目前大多数炼铅企业的工艺指标,渣含铅多在3%,万洋‘三连炉’的渣含铅在1%以下,以一年20万吨的渣计算,相当于多回收4000吨粗铅,就是近6000万元的收益。加之万洋483元/吨的炼铅成本,低于同行200多元,以20万吨铅计算,成本省下4000万元,9000万利润就是这样赚下的。”
对于从田埂上起步的万洋人来说,创新并不是强项。然而,发展方式的变革改变着企业多年的创富模式,创业之初的责任担当也让以卢一明为领路人的万洋决策层对技术创新视若珍宝。
2000年,企业扩大规模,搬迁上山,从那时开始,技术创新就成了万洋的一大亮点。以实用、节俭、环保、高效为出发点,发挥总工程师李元香精通工艺的优势,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大胆合理的创新与改革:2002年,万洋开始建设烧结机生产线;2006年,富氧熔池熔炼项目,突破了原设计的条条框框,最终工程总投资只有1.1亿元;2011年,万洋公司针对精铅须经两次熔化方能制成铅粒的传统工艺,将精炼锅中液铅经铅泵打入铸锭铅箱,在密闭的铸粒机组再经冷却、脱模、出粒、流槽完成制粒,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2013年,公司大胆对铜浮渣工艺进行了改造,在国内首先采用了氧气侧吹炉处理铜浮渣,各项指标较之前大有提高……
国内同行公认万洋是王屋山冲出的一匹黑马,而万洋人对此很是清醒。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型人才,必须有超前意识的研究和管理人才。他们与对口大学、院校对接,广泛招聘、引进大中专以上高学历人才。现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10名、本科生202名、大专生580名。公司以优厚的待遇和能够让其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留人,让知识型人才乐意来,留得住。
公司拥有省级科研中心及专业的研发团队,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荣获农业部“中型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AAA”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第三届河南省工业行业突出贡献奖”、“河南之星”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荣誉。连续三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连续7年入围“河南省工业百强企业”。
资历不深,年代不久,然而万洋的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却让同行业刮目相看,这其中奥妙就在于此。
做足循环经济大文章
万洋人坚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自然与现实,采取引凤筑巢、合作共赢,拉长链条、产品多元的措施,走上了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大力发展铅冶炼主业的同时,一方面筑巢引凤,寻求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产品找到稳定可靠的归宿。另一方面加大废品渣料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如果把万洋公司20年的发展分开段落,前10年属于起步、积淀、增强实力的阶段,后10年特别是近5年时间,是拉长链条,搞产品多元的阶段。
初步的链条走势是:从冶炼系统中回收氧化锌、锑、铋、碲、硫等产品,再用硫酸生产磷酸一氨、复合肥;利用生产化肥的磷渣制造石膏板;在电解铅的过程中先生产出合金铅,回收了冰铜、黄金、白银等,再对黄金、白银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铋、锑和黄金、白银制品;用电解铅生产制造蓄电池极板,然后再生产蓄电池、电动汽车等。
于是就有了旗下的8个全资子公司:万洋肥业、万洋金银制品和河南润海实业3个生产型企业和万洋物流、万洋机械制造、万洋物业管理、济源鸿海贸易、西藏润源工贸等5个经营服务型公司。
万洋人知道,只有强身健体筑好自己的巢,方能引得凤凰来。目前有4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与万洋强强联手,形成了5个合资公司多元并行的战略格局:与外商合资成立的“济源市万海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合金铅的主要厂家,年产铅钙合金20万吨,年创产值13亿元;与浙江天能集团合资成立的“万洋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动车蓄电池极板生产和蓄电池组装与销售,该公司可年创产值11亿元;与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济源杭氧万洋气体有限公司”,可向万洋及周边厂家供气,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与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泰山石膏(济源)有限公司”,利用万洋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年可产5000万平方米的纸面石膏板,年可创产值2.5亿元;与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河南济源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纯电动汽车用铅酸动力电池开发、生产、销售、废旧电池回收等业务,此公司产品直供力帆新能源汽车开发,年产值达到10亿元,被称为绿色方向……
从金属冶炼到回收加工,从金银饰品到电动汽车,万洋的产业版图一步步扩张,战略共赢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一次次成功复制。目前万洋拥有5个生产分厂、8个全资子公司、5个合资公司。具备年产电解铅25万吨,硫酸20万吨,合金铅20万吨,氧化锌3万吨,白银1000吨,黄金2000公斤,锑1000吨,铋200吨,碲12吨,复合肥55万吨,电极板2000万套,蓄电池360万KVAH,金银深加工白银200吨,黄金1000公斤,纸面石膏板5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一个企业航母编队的雏形已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乐章正在奏响……
嚼苦求甘共同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近年来,万洋冶炼公司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董事长卢一明坚定不移抓环保,他的一句口头禅是:“我们要造福一方,决不能祸害乡邻。”提出清洁生产,绿色冶炼,不惜代价,不留隐患。公司投资11148万元,实施了8个项目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具体措施:2007年开始实施物料输送皮带密封工程;2009年,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节能减排综合技改工程;2010年,启动雨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和除尘器及脱硫设施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厂区清扫及绿化;2011年,建设污酸处理站改造工程;2013年,实施鼓风炉改液态渣无焦炼铅(三连炉工艺)工程。
通过思想观念、具体行动的转变与重视,公司生产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截至目前,公司共获得国家专利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两项世界第一的富氧底吹还原炉热渣还原新工艺,2012年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万洋公司的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已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总经理卢振海说:“企业20年的路程仅仅是迈开了发展的第一步,环境保护无止境,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的懈怠!”
对社会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必然信条。“万洋是社会的企业,万洋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大力支持。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养育他的土地一往情深的卢一明如是说,如是行。
20年来,公司以大爱惠泽民众,捐资助教、关注公益、倾心慈善、建镇级幼儿园、建村办小学、资助奖励寒门学子、为周边村建文化大院、建老年娱乐中心、为民众修路架桥、为村里铺设饮水管网、每年为周边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与慰问金、每逢佳节都要为百姓请正规剧团助兴演出、为灾区捐款等等,加上农机站各种机械与无偿的耕、种、管、收服务,万洋的惠泽行动已累计超过5000万元。
“不贪、学憨、敬业”是卢一明的处世六字经。“有责任,敢担当”是百姓对他的评价。他淡泊名利,身为拥有60亿元资产的企业董事长,头上顶着河南省“百佳民营科技实业家”、河南省“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济源市当代愚公”等头衔,在企业的股份只有区区的1.2%,却向全村以及周边村庄扩股。如今村里人有的进了城,有的住进了小别墅,而卢一明还守着当年的老房子,说离不开相处多年的老少爷们;他实现了带领大伙共同致富的承诺,却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心脏搭了四个支架。老百姓为他担心,而卢一明自己却轻描淡写:“我现在不抽烟,不喝酒,吃饭简单,但我的目标可大了,还要带着大家往前奔!”
天道酬勤。这个从泥土中走来的企业,凭着农民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练就的坚定、质朴、诚信,带着踌躇和艰辛从零起步,经历了没钱、没经验的困境,通过20年的不懈耕耘和努力,最终收获了春天。
春风吹开花千树,扬帆奋进正当时。面对未来,董事长卢一明沉定自若:“在保证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上,万洋不会忘记‘共同富裕’的建厂初衷,坚决走出一条独具万洋特色的与周边民众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