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狂飙拉垮火电企业 专家呼吁电价应变堵为疏

2008年07月16日 9:14 14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尽管提高了燃煤发电平均上网电价,但电煤价格高企,仍解决不了全国火电行业目前几乎接近全行业亏损的尴尬。”7月1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办公室负责人对记者说。
  事实上,在电煤紧缺状态下,围绕火电企业的“微利保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全国燃煤发电平均上网电价、对电煤实施限价等。然而,“限价令”未能拴住电煤市场价持续上涨的缰绳。截至7月15日,具有标杆意义的秦皇岛煤炭网价格显示:5800大卡煤炭价格已由4月中旬的630元每吨涨价到1030元每吨。火电企业再次戴着“桎梏”跳舞。
  华中电监局叶春博士认为,解除“桎梏”,应将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纳入产业链中统筹考虑,并让产业链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

国内热电业普遍亏损
  火电行业进入盈利低谷,亨通热电有限公司堪称一个样本。这家位于烟台的热电公司,购买煤炭的成本随着煤价一路攀升,不得不接受飙升至每吨千元。负责人曲杰表示,按照目前的电价水平,如果煤价超过410元每吨,亨通热电就将陷入亏损。今年1-5月,亨通热电累计亏损1200万元,负债率超过90%.
  几个月来,高负债率使银行一直对其敬而远之,公司没能贷到一分钱。亨通热电时刻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如果不是从烟台牟平区供电公司借到20多万元救急钱,亨通热电20年历史上将首次出现发不出工资的困局。
  亨通热电并非孤例。部分重点火电公司相继公布了2008年一季报。华能国际(600011)、华电国际(600027)、国电电力(600795)、国投电力、粤电力、建投能源(000600)等大型火电公司一季度业绩均出现同比大幅下降;综合上述几家公司季报数据,考虑煤耗降低等因素,大型火电公司08年一季度综合煤价涨幅在16%-17%之间,毛利率由07年一季度的21.5%骤降至08年一季度的10.7%,成本压力已近极限。
  已公布半年报的热电企业大多是预亏,如重庆涪陵电力(600452)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上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公司2008年上半年度净利润将出现亏损,预计亏损750万元。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上半年业绩预亏公告表示,净利润为-79,183,729.85元。他们都把亏损原因归结为电煤价格持续飙升,无序上涨,造成成本增加。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办公室有关人员对记者表示,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的装机总量中,全国以煤为主的火电机组比例高达77%左右。其中,有2600多台热电联产机组,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2%左右。除发电外,热电企业还为纺织、印染、酿酒、造纸等企业提供蒸汽,北方地区的热电企业还承担着为周边居民冬季集中供暖的任务。全国热电行业目前已几乎全行业亏损,各省均有已经停产的热电企业,如果政府再不出台措施,情况会更加危急。
 

限价令压不住煤价
  电力行业的亏损加剧,围绕火电企业的“微利保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始终没有让电企重现生机。
  东方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王帅告诉记者,6月19日,国家发改委明令自当日起至今年底限制煤炭价格,其间的煤炭生产企业供发电用煤出矿价一律不得超过最高限价。
  政府决计采取临时性干预政策实行煤炭限价之策,意欲在短期内缓解不堪重负的电力市场压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煤价格仍一路飙升。3月份,58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620-625元每吨,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590-600元每吨。在受国际煤价上涨、四川地震以及下半年锁定电煤价格等因素影响下,5、6月份,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两个月内,秦皇岛混煤平仓价上、大同和山西优混平仓价三者的涨幅分别达到43.2%、42.0%和43.3%.时至昨日,5800大卡煤炭价格已涨价到1030元每吨;5500大卡煤炭价格飙升至1010每吨。
  2008年7月2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告,燃煤发电平均上网电价上调。广发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谢军表示,全国燃煤发电平均上网电价提高1.68分每千瓦时,占销售电价上调2.5分每千瓦时的66.5%,全国火电平均上网电价相比上调5.12%.按目前1.68分每千瓦时平均火电上网电价计算,全年火电企业增加收入约253亿元。中电联统计信息部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为13881.93亿千瓦时,其中供电煤耗率为347克每千瓦时。但煤炭价格的一路飙升,数次刷新纪录,上调电价对于解决火电的成本压力,仍是杯水车薪。
  谢军认为,经粗略估计,2008年将增加发电成本960亿元,因此,此次小幅上调上网电价不足以弥补火电行业2008年发电成本上涨的三分之一。根据预测,火电上网电价应上调5-7分每千瓦时才能弥补成本的上涨。

是谁让煤价疯狂
  王帅指出,自6月19日发改委宣布在全国实行电煤临时限价以来,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价格干预措施。但从煤炭价格市场表现来看,包括中转地和产地价格仍然继续呈上涨态势,充分表明行业较高的景气度。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部一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认为,煤炭行业的景气度,主要来自于需求大幅增加及政策性增支因素。
  2007年全国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同比增长13.8%;钢材产量5.65亿吨,同比增长22.7%.同期,全国原煤产量25.36亿吨,同比增长6.9%,同比增幅低于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厂火力发电量7073.37亿千瓦,同比增长13.4%;钢材产量1.41亿吨,同比增长12.2%;焦炭产量达到8130万吨,同比增长13.6%;同期煤炭产量增幅仅为7.9%,均低于主要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由于钢铁、建材等煤炭下游行业的利润增幅超过煤炭行业的利润增幅,这些下游行业对于成本上升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也给了煤炭价格一定上涨空间。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我国近年来加速煤炭行业改革,包括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煤炭进出口税费改革、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以此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于是,国内煤价在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双重因素影响下快速上涨。2007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215.42元/吨,同比增加25.97元/吨,增长13.9%.其中材料费、电费、维检及井巷费、其它费用分别同比增长5.2%、3.5%、4.7%、31.9%.今年一季度,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同比增加31.25元/吨,增长15.27%.煤炭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政策性增支和汽车短途运费增加。

火电上马过快“火上浇油”

  从电煤消耗和运力紧张角度看,新增火电机组过快已经引起煤电深层次矛盾。2008年1-4月,全国发电耗煤4.47亿吨。
  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是促使煤炭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据粗略统计,电力和生产资料涨价使吨煤平均成本上升7-10元/吨。
  政策性增支因素推动煤炭成本增加。一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确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提高了煤炭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增加政策性收费,如山西省2007年开始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17个省(市、区)征收的环保费用和在8个地区征收的煤炭价格基金。
  联合证券分析师王爽指出,国外煤炭价格飙升推动出口大增从而推高价格。
  在澳大利亚煤炭企业与日韩企业达成2008财年动力煤及焦煤基准合同价格之后,其他澳大利亚企业、中国煤炭企业以及加拿大煤炭生产商等都前往北亚国家进行磋商。以力拓为首的煤炭生产企业要求日方支付130美元每吨以上的价位,而加拿大焦煤质量虽然略低于澳洲焦煤,也提出了300美元/吨的价位。合同价格大幅上涨已成定局,成为推动近期现货交易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
  由于日澳之间所签订的合同价格超越当时的现货交易价格,市场人士对未来煤炭价格的走势预计不甚明朗,加大了采购力度,也导致欧洲煤炭交易价格大幅飙升。

应将煤电产业统筹考虑

  国家发改委的“限价令”,未能拴住电煤市场价持续上涨的缰绳。在华中电监局叶春博士看来,解决这个尴尬问题,应将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纳入产业链中统筹考虑。
  叶春表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7.1亿千瓦,其中火电占77.7%.管制者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处理煤、电矛盾,因为煤炭价格的形成靠市场,而电力价格控制在国家。如果不将电价的形成机制与电煤价的形成机制统一起来考虑,只是严控电力这个“出口”却不管电煤这个“进口”,煤电联动必然难有作为。
  他认为,政府应将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纳入产业链中统筹考虑,一是构建完整的煤电产业链;二是理顺煤电产业链市场运作机制,让产业链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三是转变管制者角色。管制者应放弃在产业链某个环节“堵截”价格的计划干预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环节,运用税收、补贴、信息公开等市场化的手段,“疏导”价格传导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实现调控整个产业链的目标。
 

■链接
  降薪买矿 电企出招解困

  2008年6月末,国电集团提出全员降薪,五大电力集团之首的华能集团也公布今年“办公费用、工资性支出和差旅费用一律比预算减少5%”。这也是电力企业首次因亏损下调员工工资。
  同时,为缓解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电力企业纷纷向上游发展,开始收购或入股煤矿。
  2005年7月,华能集团从澳大利亚麦卡瑟煤炭公司手中收购了蒙托煤矿项目25.5%的股权。
  2007年8月21日,国电集团与平煤集团共同出资开发杨家坪煤田。同月,华电国际、兖州煤业(600188)开展煤电联营合作。(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