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金矿诞生记

2015年07月12日 7:59 29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事 件 回 放

  日前,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探获了莱州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金矿资源量为470多吨。该矿床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随着莱州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浮出水面,山东地矿三院也从幕后走上前台。作为国内知名的专业找金队伍,该院并不是第一次被聚焦于闪光灯下——2010年以来,该院曾先后探获招远玲珑东风矿床171号脉、莱州西岭、莱州三山岛、牟平辽上等特大型金矿床,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500余吨。

  从陆地进军海洋,“任性”的三院人领衔上演了一幕“耕海探宝”的地勘大戏。

  三大困难

  带来海底寻金初体验

  2012年2月,山东地矿三院中标《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详查》项目,一举拿下地质、钻探两个部分,项目合同额两亿多元。重任面前该院不敢马虎,迅速成立了项目详查会战指挥部,提出举全院之力,集全院之智,全力以赴保证海上项目的有序、有力、高效推进。

  然而,海上金矿勘查,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当时,施工面临三大困难——人员管理问题,施工队伍庞大,管理难度高;海况多变,海上风浪无常,不可预见因素多;平台问题,当时海上寻金平台的研制开发尚无可以借鉴的经验。

  但该院并未因困难而迟疑,反而以此为动力——该院提出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建精品”的总体思路,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将海上项目打造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矿产勘查的典范和样板。

  自主知识产权

  打造大陆架钻探平台

  面对海上寻金的实际问题,该院研发团队在认真研究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针对小口径施工特点,历时三个多月终于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钻探平台。

  在随后的海上寻金之征中,该平台经受住了十级大风、冬季海冰、频繁拆装的考验,证明了其完全稳定可靠。

  今年,该院参考国际一流海洋钻探平台的设计理念,重新研制开发出新型大陆架钻探平台——“探海1号”系列拼装式插桩海上钻探平台,可根据施工要求,自由组合平台构件、灵活增减作业面积、升降平台高度。目前,全新升级的钻探平台已成功运用于三院承担的“中国东部海区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

  最美地质队员

  领衔铁打的营盘

  三山岛海上项目负责人,是全国“最美地质队员”——张军进。在他的带领下,这个英雄团队劈波斩浪,共完成钻探12万余米;施工高峰期开动机台52台,搭建海上钻井平台67架次,施工人员最多时达1000余人;海上钻孔最深达1973.46米。

  谈到团队管理,海上钻探经理栾国栋说:“队伍摊子大,不好带。”他喊破了嗓子,磨穿了鞋子,硬是将这支庞大的部队打造成了一个铁打的营盘。

  副经理丁建周,人称铁打的“老丁”。老机长出身,对钻机有着身后的感情。他说:“只有听着了钻机的轰鸣声,心里才感觉踏实。”

  在这支队伍中,像这样热爱地质工作、技术水平高超并能无私奉献的人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这些星星之火的汇聚,才确保了项目的成功完成。

  不畏险阻

  战胜寒夜迎接曙光

  三山岛海域,海上钻探平台,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其实在这壮观的背后,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项目组辗转于海上平台编录岩芯。平台最远离岸3.5公里。行驶间,风浪骤至。大家便在惊涛骇浪中停靠在最近的一个平台,艰难狼狈地爬上平台。原以为很快就会风息浪停,没想到一等就是一天一夜。当时已是九月底,晚上的海上气温很低,他们身上的衣物单薄,大家只好“抱团取暖”,用塔衣遮身避寒。更惨的是,平台上几乎“弹尽粮绝”,就这样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漫漫长夜,迎来曙光。

  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就是在这样无数个艰难险阻和瑟瑟寒夜中浮出水面。

  中国深钻

  从大陆走向海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许志琴、金振民和世界地科联副主席迪莱克先生等先后来项目考察调研,并分别对项目海上施工技术和重大找矿成果给予盛赞。

  许志琴表示,海上钻探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地质工作已从大陆走向海洋,我国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步。迪莱克说:“一流的组织和管理,一流的海陆深钻技术。你们震惊了世界科学家,我受益匪浅,期待我们携手共创辉煌!”埃及坦塔大学教授、地质学家阿布·安巴尔题词:相信更辉煌的明天属于你们,祝愿中国友人问鼎世界之巅!

  2015年初,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详查项目顺利通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探获金资源储量470.47吨,平均品位4.3克/吨。专家组认为: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详查,首开我国海域金矿勘查的先河,是在综合分析研究矿田地质背景与找矿潜力的基础上,成功开展的一次系统的由预查直接进行详查的勘查活动,具有周期短、规模大、成果丰、效果好的特点,是一次矿床学研究思维方法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