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倒了一半 铜商开始囤货

2015年08月20日 9:14 40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国际市场金融动荡,有色金属价格领跌,伦敦现货铜价周三凌晨有效跌破了5000美元/吨的大关,为6年来首次。
  作为有色金属中的龙头品种——铜价与“中国因素”密切相关,高盛等国际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剧了铜行业的供大于求格局,未来3年全球150余家铜矿仍将投产,铜价的长线下行格局并没有结束。但这并不影响铜价未来几个月将出现技术性反弹走势;受成本价支撑、旺季需求增长的促进,逢低买入铜产品,中线应有反弹获利机会,部分广东珠三角需求企业、投机商已经捷足先登抄底铜产品。
  有色股业绩有望筑底
  股价前景更乐观
  对比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有色板块股票未来半年的前景则比较乐观,因为其“国企改革”的预期比较强烈。与钢铁板块类同,有色板块国企背景企业占比高达70%以上,只有广晟有色、山东黄金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已经开始了“国企改革”,其他企业后期“改革”的预期比较明显。
  股价走势是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反映。在经历了业绩大幅下滑、产品价格普跌的2013年~2015年,2016年后,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企业业绩有提升的空间。小部分企业已经捷足先登业绩回升,比如紫金矿业预期中报净利润增长20%,就是因为,金价连续大幅下行之后已经走到了长期低位盘整时间段。
  小金属行业、黄金行业与“国企改革”预期较大的企业(比如中国铝业),未来半年的股价走势应更有前景。铜业企业受累于低位铜价,投资者应谨慎看待其股票。
  利好部分轻工企业铜材料采购环比翻倍
  对比5-6月市场,作为中国内地的重要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地区的铜产品市场确有几丝亮色。首先,轻工与电子、电器行业的采购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暖。东莞的陈先生是一家大型五金配件加工企业的业主,他在7月下旬至本月上旬对于铜产品的采购量大幅度提高,对比6-7月同期有超过120%幅度的增加,较之去年同期也有约5%的提高。
  陈先生稍有欣慰地介绍说:“过去2年里,我们轻工行业遭遇了多年未遇的行业淡季、需求大跌,导致众多同行偃旗息鼓退出,竞争局面有所缓解,我感觉行业已经筑底了,周围的同行,10家里也就剩下5-6家。为此,别人原来的客户有的成了我的客户,生产旺季到来了,我就增大采购。”广州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多家电子、小家电行业对于铜产品的采购也确实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对比2014年,同比增幅一般不超过10%。
  从黄埔港、南海港的贸易公司了解到,8月之后,房产行业对于铜建材的需求量也有小幅度回升,已经明显超过了钢材需求的同期增长量。虽然国内各大城市的房产市场仍以消化存量房为主、新建项目不多,但装修行业进入了旺季、行业回暖明显,且部分基础建设工程开工,也需求铜材料。广州花都区的刘先生开了一家中型建筑装修企业,据他所说,今年7月之后,类似公司的生意回暖,少部分企业的住宅类装修生意应接不暇。
  广州黄埔港贸易公司的李老板介绍说:“7月下旬后,市场上再次出现了囤积铜材料现货的现象,与今年2-3月的情况有所类似。部分同行认为国防工业、机械制造业的后期需求将出现增加,适逢铜价暴跌到了近年最低,就想借此抄抄底、做下短线投机。当然,增加囤货的也不止铜,钢材、其他有色金属的进货数量也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不过,从珠三角地区来看,无论是工业需求增长还是“投机”需求增长,幅度都比较有限,并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铜需求企业与贸易商、投资者的态度也都多是“走一步看一步”,并非坚定的做多者。
  利空空调电缆需求增速降低
  仅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铜行业的黑暗期并没有结束。作为国内铜产品60%以上的需求方,中国国内的空调产量和电力电缆产量,两者都呈现出绝对数值在增长,但是同比增速却在不断缩窄的格局。由于房地产在建项目有限,电力电缆的同比增速比去年降低了一半还多。空调企业近年来也进入了一个几乎饱和的状态,供需接近平衡,2015年下半年产量增速想必也不会太高。两个行业需求增长量不足以弥补供应大幅增长的“缺口”。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未来3年时间里,还将有150余家铜矿投产,整体供应量增速并无减少,供大于求买方市场趋势延续。2018年开始,新增铜矿数额才会急剧减少。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