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未来黄金的需求
2015年08月28日 8:51 456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现货 作者: 李玮 徐闻宇
2011年9月6日国际金价创出历史新高--1,921.2美元/盎司,此后即步入熊途。截至2015年7月20日,国际金价更是跌至1,073.3美元/盎司的五年低位,近期虽有反弹已是强弩之末,未能扭转黄金熊市格局。
供给的扩张和需求的下滑为金价下跌的主因。从供给端来看,由于10年黄金牛市带动金矿产能大幅扩张,2012年以后黄金矿产量仍然维持增长态势;从需求端看,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后,美国对银行业监管的加强,银行黄金业务开始收缩,另一方面,2012年人民币结束了单边升值的趋势,套利资金对于黄金的需求降低,而投资需求从11年开始下滑态势逐渐显现。
在供给端收缩较为缓慢的情况下,金价结束疲弱格局只能寄希望于需求端的改善。本文通过对黄金的三大需求--消费需求、避险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分析,认为2015-16年需求提振较为有限,金价仍将维持较为疲弱的格局;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或为疲弱金价提供亮点。
未来黄金消费需求--谨慎乐观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黄金的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珠宝首饰和工业应用,其中工业应用仅占10%左右,且需求量较为稳定;珠宝首饰需求占据黄金总需求的50%以上,且变动较大。从地域来看,中国和印度为黄金首饰消费的主体,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东方国家为黄金首饰主要消费国,这与其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印度教为印度境内主要宗教,信徒占全国80%以上人口。而黄金在印度教中是财富和繁荣的象征,每逢印度新年、排灯节、佛陀满月节等传统节日,印度国内对于黄金的消费迎来高潮。虽然印度政府通过增加黄金进口关税、推行黄金货币化等限制降低国内黄金供给,一度抑制印度国内黄金消费需求;但是随着印度国内通胀率降低和经常帐赤字的改善,以及黄金工业对于印度经济的影响,预计未来整体消费需求不会有很大下滑。
再来看中国。自2002年中国黄金市场开放之后,作为财富的保值手段,国内购买金饰金条热情逐年增长。从2013年金价大跌后“大妈”抢金被套,到2015年上半年A股火热转为6月大跌,资金的分流效应降低了黄金的消费需求。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虽然整体消费水平仍处于近年来的高位,但今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的黄金消费同比分别下降了7%和3%。我们预计在国庆节日等因素影响下,下半年消费可能有小幅改善,但幅度较为有限。
未来黄金“避险”需求--或成亮点
中国历来否有“乱世买黄金”一说,这是对黄金避险需求最充分的体现。黄金避险,最终规避的是货币的信用风险,是对信用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的担忧。
今年希腊和人民币的事件对于黄金避险起到很好的注脚。进入下半年,金价走势依旧很弱,7月份虽有希腊风险事件,但黄金却“失去了避险需求”,避险需求对于金价提振相对有限。主要因市场预期希腊退欧风险降低和退欧对于欧元影响可控。而另一方面,8月11日人民币主动贬值却推升金价低位反弹。一方面,在贬值过程中黄金内外套利的力量推动国内金价相对于外盘走势更强;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引发市场对于货币风险的担忧,外盘金价在短期走低之后随即反弹以反映这种避险需求。
目前来看,虽然美元本位存在很多缺陷,货币信用本位对全球经济政治带来不稳定风险,但是现在来看信用本位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仍带来益处。全球退回金本位可能性很低,但是就像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讲的“黄金仍然是全球货币储备的一个重要元素”。
我们认为,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也将是逐步的和缓慢的。今明两年值得关注的事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对于现行货币体系的改善,直接的观测变量是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的时间点,以及人民银行对于黄金储备资产的增持情况,料将提振人民币金价而削弱美元金价。
短期黄金投资需求--并无改观
2011年以来,黄金的投资需求不断下滑,以SPDR为代表的实物黄金基金黄金持有量持续流出。在全球持续的货币宽松和低通胀状态中,资金流向股市等权益资产,削弱了非生息资产黄金的投资吸引力。随着美国经济指标在2012年末不断好转,投资黄金基金的资金流出加剧,更是直接导致了2013年4月国际金价的大跌。
我们看到,2014年美联储结束了资产购买计划,2015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上升,进一步削弱了黄金的投资兴趣。预计2015年黄金投资需求仍将维持在低位。
虽然说目前金价相对于2011年的高点接近腰斩,金价的相对低位或会吸引部分投资资金,但在整体经济弱增长环境下黄金消费难有亮点,在短期全球货币体系不出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黄金避险需求提振有限,而这样的背景下投资需求短期也难有起色,未来金价仍有下滑风险,建议投资者在目前的资产组合中对于黄金的配置比例不宜过高。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