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痴迷地质的高原院士

2015年09月09日 9:38 56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适逢西藏自治区50岁生日,记者在拉萨见到了多吉,作为我国首位中国工程院藏族院士,也是西藏地区唯一一位院士,多吉院士已从地质勘探一线退居12年,一直从事地质相关的管理工作,目前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

       适逢西藏自治区50岁生日,记者在拉萨见到了多吉,作为我国首位中国工程院藏族院士,也是西藏地区唯一一位院士,多吉院士已从地质勘探一线退居12年,一直从事地质相关的管理工作,目前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

  他有着官员的矜持。他身着衬衫西裤,说话慢条斯理;他有微观的视角亦有宏大的叙述逻辑,并且在两者间切换自如。不过即便如此,国字脸,坚毅的五官,古铜色的皮肤以及眼睛里闪烁的热情,令他的藏族气质扑面而来。

  他有着学者的质朴。对于一长串行政头衔他不愿赘述:“我现在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带学生、搞科研以及参与国家关于地质方面的咨询工作上。”他流露出对一线工作的留恋:“一有时间我还是喜欢到野外,搞地质第一素材来源于观察,我也擅于在野外工作。”

  从走出故乡西藏山南地区的叠嶂重峦开始,多吉断断续续在一线勘探25年,几乎走遍西藏全境。他也曾自问为什么要搞地质?如今他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搞地质的核心就是找矿产资源。而西藏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地质勘探对国家意义非常。

  “作为储备基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就铜、锂、铬等内地稀缺矿产资源谈判时的话语权。”多吉说。

  地质与水文的缘分

   多吉与地质勘探的交集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多吉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学习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喜欢研究水的他曾想要转去水文系,未 能如愿。不过,当多吉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地矿厅地热地质大队当技术员,“地热是以温泉的形式表现,我还是研究了与水相关的东西,这就是缘分。”

  也许正如他所说的缘分,在多吉的地质勘探生涯中总能找到前后呼应的桥段——就像当初科考队让他感受到地质学的魅力,后来来自其他省份的同事的认真与坚持对他影响至深。

  在一次课题合作中,多吉接触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他记得当时郑绵平不慎从马背上摔落,腰部受伤。但郑绵平跟队员们装作没什么事儿的样子,坚持在野外考察,“回去以后就动弹不了,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遇到天气不好总会复发。”

  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分队队长刘连捷给他的帮助。

  刘连捷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老教师,河北唐山人。多吉进入分队时,他已进藏十载,年近半百,是多吉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汉族老师。刘连捷对学生十分严格,教完即让学生作图,只纠正一次错误,如再发现有类似的问题,就把图纸撕掉,要求重画。

  “这样的方式非常有用,后来我们到野外去工作,按照他的思路做,既高效又准确。我们在野外的一些生存技能也都是他教的,遇到这样的老师很幸运。”多吉说。

  大自然的探索和朝圣者

  多吉所在的勘探小队是先遣队,角色类似侦察兵,即在前期寻找地质线索,一般3月份出山,9、10月份回去。常常是四五个人在海拔四五千米左右的高山上安营扎寨六七个月,食物是出发前准备好的腊肉、萝卜以及土豆,目之所及不见牧民,难觅牦牛。

   多吉觉得这种寻找令他无比亲近大自然,加之年轻的时候充满好奇,感觉一切探索都很有趣。“天蒙蒙亮就出发,不停地走,不停地观察,一边制图一边记录。寻 得一个线索就不断地追踪,走到太阳快落山,回到营帐有时是三更半夜,都不知道早上走了多远。”他说,“我们出发的时候都是怀着希望,晚上回去的时候,不管 怎么说都会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回去后,大家吃完饭就整理资料,然后睡觉,大部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他以一句“这是地质工作常有的事”轻巧地带过艰辛甚至惊心动魄的经历:泥石流,在日喀则遭遇山体滑坡,雪盲,趟水过河时多次不期而遇大幅度涨水。他说可能是因为生长在西藏,相对熟悉地形,一线勘探多年,没有受过伤。

  他是大自然的探索者,亦是朝圣者。

  “我喜欢走,喜欢走到大自然中去。我想大自然是慷慨的,但慷慨是有原则的。如果你认真地去对待,你想得到的资料、数据以及你想解决问题的答案,大自然都会告诉你。”他说。

  2001年11月,多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8月,他出任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厅级),自治区科协副主席。至此,多吉逐渐退出一线勘探工作。2011年,他出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

  “其实最初学地质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多吉谦逊地说。

  地质勘探关乎国家利益

  跳脱出一线地质勘探经历的话题,多吉把对地质勘探、西藏土地的思考融入国家背景中。

  “搞地质工作首先就是要摸清国家的资源家底。”多吉说,他表示探明资源储备量能够增加国家的外交筹码。

  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这让多吉为之 一振。他指出,其中的“战略资源”就是以矿产资源为主。“内地缺乏铜、锂、铬这些矿产资源,依赖进口。西藏确实有上述资源储备上的优势,线索很多,但是需 要评估。这几年,西藏为国家作为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做了很多工作。作为储备基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就上述资源谈判价 格时的话语权,因此,加快西藏地质勘探工作对国家意义非常。”

  言及此,谦逊低调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努力。多吉表示,他曾牵头向国务院提 出建议,加强西藏高原资源的勘察工作。对此,国务院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青藏专项”),投入资金大概80多亿,从2008年开始 到2020年,主要以资源评价为主,同时研究水,地质环境,发生地质灾害有哪些隐患等。

  前两年他还在成都了解到一个关于西藏土地资源的 现状调查。通过他们的调查,得出99.9%的土地是非常干净的,全部达到国家的标准水平,没有任何污染。“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西藏是一片净土。”多吉 说,即便他用25年的观察,用地质学家专业的眼光过滤这片土地,“净土”论断依然毋庸置疑。

  “西藏的净化能力比较强,党和政府管得也很好,比较到位。”言及此,他望了望窗外。透过办公室的窗,即目是绵延高山的一角以及拉萨倾城的阳光。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