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从“世界钨都”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2015年11月02日 10:20 1029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类: 钨 作者: 晋帅兵
10月27日,一个让31万大余人民倍感振奋的日子。
这一天,来自全省旅游界的180多位“大佬”齐聚大余,研究全省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工作。
这一天,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省委常委、副省长朱虹,江西省旅发委主任丁晓群,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赣州市委副书记、赣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冷新生等走进大余,共同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一个不折不扣的边城缘何成为全省旅游界关注的焦点?一个昔日的“工矿型城市”缘何成为全省旅游类会议的举办地?“钨都大余”究竟有着怎样的转型故事?带着一系列问题,中国江西网记者展开了一系列探访。
凤凰涅磐 “世界钨都”探索旅游转型
成也钨都,败也钨都。随着钨资源的日渐枯竭,2011年11月,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严峻的现实,引起了大余县委书记曹爱珍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加快产业布局,转型升级发展,那么城乡的面貌将无从改变,大余的未来也将无从谈起。”
痛定思痛,在她的带领下,大余县展开了一系列转型探索。而这场转型,首个重要的着力点则是放在了旅游上。
“南控百越,北挹三江”,赣江上游,五岭之首,赣粤要道,遍地群山。在大余,“红”、“古”、“绿”、“黑”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森林覆盖率高达76.6%,辖区内有6大景区、128处景点景观、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6座。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成为大余县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大余县先后对陈毅隐蔽处、红四军战斗遗址、红四军干部会议旧址等35处革命旧(遗)址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开发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同时,以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关古驿道、牡丹亭、国家4A级景区丫山为重点,着力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2014年,大余县旅游总收入10.54亿元,全年接待人数163万人次,四年间翻了一番多。大余的丫山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是全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国家登山基地,央视《美丽乡村快乐行》栏目在丫山拍摄,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大余,第六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暨“爱在中国?为爱骑行”公益慈善体育活动在丫山拉开帷幕,大余县摘得“江西旅游发展十佳县”等诸多荣誉称号。
高规划 强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红火
大余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高位的规划和优良的品牌。
2013年11月,酝酿已久的《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获批。这个寄予全县人希望的规划成为当地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为县域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规划》,大余县将由结构单一的工矿型城市向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培育壮大旅游业等接续替代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打造省级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建成生态、活力、幸福新大余。
然而,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就是一个重要发力点,而旅游的转型升级,首当其冲的就是靠品牌效应。
为了提升县域品牌形象,近年来,大余县从乡村旅游抓起,把乡村旅游作为县乡党政“一把手”工程,像抓工业化、城镇化一样高位推动;理顺了管理体制,成立县旅发委,向各乡镇派出了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由一名副科级干部担任主任,实现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五个到位”;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旅游品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50万元递增至1000万元。
2014年5月,大余、上犹、崇义三县签订《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框架协议》,标志着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的成立不仅为大余旅游发展营造了片区优势,也塑造了“赣州西部绿海”的品牌形象。如今,经过几年的培育,大余县旅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日趋红火。2015年,可谓喜事接二连三,3月份,丫山景区乡村生态园摘得“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荣誉;7月份,全国品牌推介暨旅游项目投融资大会在湖南召开,大余县更是捧回了“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两块金字招牌。
创业扶贫 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
筑巢引凤终获赞。10月27日,江西省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在大余召开,这既是全省旅游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大余旅游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肯定。
大余县乡村旅游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建基础、美生态、惠百姓、早脱贫”的思路,得益于该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
近年来,大余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与精准扶贫、与“三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美丽乡村”华丽转身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矿独大”、结构单一的资源经济,到资源枯竭的阵痛,再到多业并举、多元支撑的绿色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
曹爱珍告诉记者,在旅游发展中,大余县正以呵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为理念,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以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为抓手,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高标准建设了丫山5A级乡村旅游点、黄龙花木产业旅游示范园、牡丹亭文化公园等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利用半年多时间,全县就建成了开放乡村旅游点17个,形成了乡村旅游开发“百花齐放、百景争艳”新态势,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创业扶贫、创收扶贫、就业扶贫。”据统计,大余县近年来共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基地109个,新发展农家旅馆350家、农家饭馆586家,带动贫困户就业799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5%以上,走出了一条以精准旅游扶贫、拓展产业功能为根本,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目前,处于旅游快速发展期的大余县,正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绿色崛起”等“十六字”方针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走绿色发展道路,朝着成为珠三角、港澳地区休闲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不断奋进。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