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签署黄金企业进口“第一单”
2015年11月03日 9:55 2417次浏览 来源: 矿网 分类: 地质矿业
一直以来,中国的黄金进口均由银行主导,黄金企业不具有进口资质,只能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买入海外黄金。这一历史正在被改写。
10月29日,紫金矿业(601899.SH)发布公告称,其已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卓鑫投资有限公司,与Barrick(Niugini)Limited(巴理克(新几内亚)公司)签订购买协议,从后者手中购买不超过1.5亿美元(约合9.5亿元人民币)的金锭和银锭。协议有效期从今年的9月1日至12月底。
这是中国金企发出的黄金进口“第一单”,意味着银行在该项业务上“一支独大”的市场格局正式被打破,中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向前推进一大步。
总部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的紫金矿业,号称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商,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位列2015《福布斯》全球2000强榜单中的黄金企业第3位。
黄金是紫金矿业的核心产业。其官网显示,目前经营着近20座黄金矿山,在海外有5座,包括塔吉克斯坦的ZGC项目、吉尔吉斯斯坦的左岸金矿、澳大利亚的Paddington项目和Mount Morgan项目,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Porgera项目。
此次紫金矿业的订单便是来自Porgera项目。今年5月26日,紫金矿业以现金出资2.98亿美元(约合18.2亿元人民币,按2015年5月26日外汇牌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6.11元折算),获得Porgera项目50%股权。该金矿拥有的黄金储量合计约93.56吨,其中证实储量约20.62吨,概略储量约72.94吨。
“中国黄金生产商,尤其是在海外有金矿的企业,直接从海外进口黄金有利可图。”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肖磊介绍,海外采矿成本低于国内,国内的电力、劳动力以及对环保的投入等各项成本日趋上升,国内品位较好的金矿大都已开采。因此,黄金开采成本不断走高,大约在800美元/盎司以上,而非洲、澳洲和俄罗斯等地区的成本通常在700美元/盎司以下。
另外,从海外矿山以协议价直接购买黄金,低于从金交所购买的价格。肖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除紫金矿业外,中国黄金集团、山东黄金、招金集团、灵宝黄金集团等企业均有可能在未来加入海外买金大军。
眼下,黄金价格始终处于低迷局势,直接影响了金矿企业的利润率。紫金矿业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39.96%,同比下降了6.5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今年前三季度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跌。
一位业内人士称,从海外直接采购未锻造金,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在此之前,这条路是被封死的。”他说。
2003年以前,只有央行具有黄金进口资质,随后中、工、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亦获得该项权利,但仍由央行代理进行。这些金融机构买入的海外黄金,通过上海金交所进入中国市场。
在今年9月以前,中国拥有黄金进出口资格的银行共15家,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包括澳新银行、汇丰银行、光大银行、渣打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此外还有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等6家企业,但其中没有一家黄金生产企业,基本是由商业银行主导。
今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海关总署联合颁布《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根据《办法》,从4月1日起,只要满足年产黄金10吨以上、境外黄金矿产投资规模达5000万美元以上,拥有境外黄金开采权,且生产过程环保达标,自营交易量排名前列等要求的矿产企业,就有资格向央行申请黄金进出口特许证。黄金品种包括未锻造金和黄金制品。央行将对申请的黄金进口数量进行限制性审批。
《办法》实施后,国内多家黄金生产商开始积极申请进口资质。紫金矿业则于9月25日正式获得央行批复,成为中国首个获得黄金进口资质的矿企。
肖磊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国内黄金生产企业中,紫金矿业海外业务较多且经营良好,因此最先获得资质。
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黄金生产国、第二大消费国,在黄金定价上却并不享有与该市场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在今年3月,国际黄金定价主要参照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黄金价格,取代了沿用117年之久的伦敦黄金定盘价。
中国政府扩大黄金进口资质,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在国际市场的黄金定价权,多样化的需求和供给方,将决定定价的影响力、公允性、透明性,以及市场的活跃程度。
中国则因黄金市场相对封闭,价值传导链条略显“呆滞”,无法将真实地将供求关系传递到国际市场,因而在黄金定价上长期“失语”。
“黄金进出口市场扩容,有利于完善国内黄金市场参与主体,并鼓励国内具有黄金资质的企业参与到国际黄金市场中去。”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高茹琨,在《中国黄金报》撰文指出。
“新的商业模式也将出现。”高茹琨认为,由于市场面临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压力加大、黄金、银企业将会出现联姻,尤其在当前金价低迷时期。高茹琨预计,未来银企结合将更紧密,黄金产业的资源整合、并购、投融资活动将加剧。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