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股份和金龙精密铜管并购重组引发的思考

2015年11月23日 9:15 73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上市公司

  近日,浙江海亮股份发布公告,拟以32.54亿元收购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起国内最大铜加工企业并购重组备受业界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加工企业,曾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叱咤国内外市场的金龙,突然走上并购重组之路,令人深思。
  1990年,从河南新乡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起步,短短20余年,金龙铜管一路高歌猛进,成功跻身全球铜加工领域巨头。截至2004年,金龙已先后收购、兼并、控股了10家国内外企业,打破了中国长期依赖高档进口铜管的历史,牢牢占据了亚洲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规避反倾销风险,2014年6月,金龙的首个美国生产基地投产。同年9月,日资背景的上海日光铜业公司被金龙兼并重组。而此时的金龙,已经连续多年稳坐世界第一,并入围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等企业榜。
  11月16日,浙江海亮股份公告宣布,拟以32.54亿元收购金龙股份100%股权,距金龙最新的一起国际并购仅隔1年有余。
  公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金龙铜管的制冷用精密铜管销量高达45万吨,销售收入210亿元;而同期,海亮股份总资产82亿余元,营业收入为120.6亿元。尽管海亮股份的体量较金龙铜管偏小,但2008年便成功登陆深市,其背后的控股股东——海亮集团更是以年收入1300多亿元,稳居浙江民营企业第二位置。
  核心的财务数据显示,金龙铜管被海亮股份收购并非偶然。作为生产链条中间环节的铜加工业,既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与众多的制造型企业类似,利润微薄而资金密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
  收入300多亿只赚亿元左右。以2009年至2011的金龙铜管财务数据为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3年间金龙铜管的营业收入由152亿元迅速攀升至350亿元,但企业利润却一直维持在1.5亿元左右。
  为摆脱急剧扩张后的资金桎梏,金龙铜管近年来一方面开始寻求转型之路,集团投入重金布局锂电、电动车等行业,其中仅新能源领域投资高达10多亿元;另一方面希望通过IPO缓解资金压力。
  这使得原本就盈利微薄的金龙负债及抗风险能力暴露无遗: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75%以上的高位;2013、2014财年,金龙股份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则分别达到-7440万元和-1.04亿元。
  受困于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宣布终止审查金龙铜管的IPO申请。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国内外铜加工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原材料电解铜价格大幅波动,铜加工企业额外的财务与经营风险剧增;银行抽贷、惜贷等情况时有发生。
  金龙铜管董事长李长杰曾呼吁加大对制造型企业“走出去”的金融配套。他说,当前,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很难获得国外的金融支持,而通过国内融资“走出去”,融资成本比国外高出2到3倍,且资金量受到限制,是许多企业遭遇的共同难题。而事实上,这正是当时金龙受困于融资乏术的真实写照。数个月之后,金龙不得不走上寻求并购重组之路。
  据测算,并购重组后的海亮股份将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企业,成为国际铜加工领域真正的“航母”。对于未来,李长杰依然乐观。他认为,双方在产品、技术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拥有较强的互补性,重组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国际抗风险能力,增强在铜加工领域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