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铜产业”为铜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2015年11月27日 20:56 739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铜产业”
中国(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暨2015年铜交易大会召开

11月26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暨2015年铜交易大会”在江西省鹰潭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深入探索新常态下铜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搭建国内铜冶炼、加工、贸易企业之间互动交流新平台,推动“互联网+铜产业”发展。


  11月26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暨2015年铜交易大会”在江西省鹰潭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深入探索新常态下铜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搭建国内铜冶炼、加工、贸易企业之间互动交流新平台,推动“互联网+铜产业”发展。
  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江西省副省长李贻煌,江西省副秘书长张小平,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滕家伟,江西省鹰潭市市委书记陈兴超,市长熊茂平,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龙子平,江西储备物资管理局局长杨志刚,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杨斌,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产业部部长刘安坤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主持。
  陈全训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铜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我国铜产业仍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是推动全球铜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在生产方面,今年1~10月,我国精炼铜产量达到646万吨,同比增长6.8%,明显高于同期全球精炼铜产量增长速度;铜材产量达到1553万吨,同比增长8.2%,稳居世界第一。在投资方面,今年1~10月,铜矿山、冶炼、加工各环节共计完成投资851亿元,同比增长0.9%,仍呈增长态势。在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由于国内外铜价持续下跌,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铜产业实现利润270亿元,同比下降11.4%。
  然而,身处互联网时代,如何扩大铜的应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创新产销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陈全训说,为了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可从“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李贻煌在开幕式讲话中提到,1~10月,江西省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57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61亿元、利税总额2128亿元。其中,铜产业作为江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6.6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3.3%。尤其是鹰潭市依托交通区位和江铜集团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世界铜都”的目标,把打造铜产业发展平台作为关键举措,相继建成了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拆解加工区、铜期货交割仓库、铜现货交易中心、国家级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铜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鹰潭将着力推进“互联网+铜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筑铜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在专题推介过程中,熊茂平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既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生动体现,更为振兴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尤其是铜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了良好平台。
  对于推进“互联网+铜产业”,鹰潭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市场优势、健全的物流配套、优良的政策环境。近年来,鹰潭市委、市政府以建设“世界铜都”为目标,围绕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努力加快铜产业发展升级,积极构建铜原料、铜冶炼、铜加工、铜贸易、铜研发、铜检测、铜文化等七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铜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涉铜企业200余家,2014年,全市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4亿元,增长10.5%。
  此外,会上共有103家企业达成铜贸易合作,交易金额共计316亿元,25家企业参加集体签约仪式。
  本次大会由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理工大学、中江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并得到了江西省、工信部、商务部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大力支持,吸引了来自生产和消费企业、投融资机构、贸易商、高等院校等共300家单位600余名代表参加,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7家中央、省属、行业媒体的积极关注和现场报道。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