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宁波帮”甬商四海闻名,宁波籍院士甲冠全国。民营经济活跃、人文底蕴深厚的宁波,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一直走在全省发展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甬江两岸,千帆竞渡,悄然崛起一座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之“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
这是一座创新能量充沛、研发实力非凡的未来之“城”:世界第一条300吨级石墨烯生产线、世界第一个材料基因工程商业化成果、世界第一款量产超级电容、国内第一条百吨级碳纤维织造生产线、国内第一款环保高性能变形锌产业化项目,两家国内实力最强的国家级材料研究院所落户在此;
这是一座市场主体众多的创业之“城”:560家规上新材料企业集聚在一区多园,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两家,产值超10亿元的30余家,产值一亿元以上的更是数量众多。并诞生了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光学薄膜市场占有率达30%的激智科技、占全球钕铁镚80%市场份额的韵升、多个高性能铜合金细分市场首屈一指的博威……
这是一座造“城”理念独特、政府服务创新的改革之“城”:不拼体量,拼创新能力;不拼GDP,拼创新辐射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凝神聚力于打通产学研通道、塑造协同创新机制。成果、产品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速换挡,惠及全市,辐射全省、华东乃至全国。
两年多来,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引资260亿元,宁波新材料产业产值以每年50%的速度迅猛增长,2014年超过1000亿元,在全国7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中遥遥领先,强劲支撑着全市工业加速转型。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工业技改投资856亿元,同比增长30.4%,总量、增幅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造“城”之路:
不拼体量,拼创新能力
选择哪条路径实现创新发展?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都在省委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下发出“路径追问”。
宁波冷静地紧盯问题短板、立足产业现实,摒弃综合性科技城方案,依托落户本地的中国科学院、兵器科学院两家国家顶级材料研究所,把目光牢牢聚焦在新材料上。
新材料,被称为“工业魔术”,每次革命性新材料的大规模采用,必会拉起新一波产业革命的浪潮。宁波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产业中,研发优势相对突出,民营企业生机勃勃,一条打造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以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带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通幽曲径逐渐清晰明朗。2013年5月,宁波新材料科技城项目正式启动。
城怎么造?地要不要圈?地狭人稠、寸土寸金的宁波必须独辟蹊径,从创新中寻答案。“宁波市在建城之初,就确立了思路:不拼体量,拼创新能力;不拼GDP,拼创新辐射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张南芬告诉记者。
循着这样的思路,宁波没有跑马圈地,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一区多园”建城路线,精心在原有产业格局中“螺蛳壳里做道场”。依托甬江两岸的国家高新区、高教园区北区、镇海新城北区内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研发机构,有效整合资源,集聚高端要素,形成5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只保留研发、孵化、总部,企业一旦做大就别迁分布在余姚、慈溪及市内的“多园”。
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创新机制也在逐渐形成。传统院校重科研、轻产业、脱离市场,这是中国科研成果沉睡象牙塔的死结。如何破解?科技城管委会立下一个影响深远的“规矩”,凡是落户科技城的科研机构,必须下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包“出”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包“上”生产线,实现“一个研究院就是一个孵化器”。
与此同时,城内所有科研机构的理化实验设备必须面向社会企业开放,有偿使用,市场结算,往往在实验室里,一对对科企合作伙伴喜结良缘。两招之下,产学研通道一举打通,上下游、横向间企业协同创新蔚然成风。
兵科院宁波分院负责人张立平相当自豪:“科研机构实力的标准就是应用为王。”该院已与宁波当地500多家企业结成伙伴,合作项目每年为企业新增产值近100亿元。工业CT、金属材料疲劳检测仪等尖端设备的开放,不仅拓展了技术市场,更积累起宝贵的原始数据。
两年来,科技城先后启动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新材料众创空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园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功引进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60余个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累计引资260多亿元。目前,科技城集聚各类人才近6万名,“国千”“省千”人才76名,海归人才1000多名。孵化成功并有序转移到产业分园和周边地区的企业超过100家,甚至远至新昌,强劲辐射甬绍平原。
创新机制:
小小科技城,大大正能量
地球上已知118种元素,尚有60种不为人用,假如穷尽它们的组合,需要做天文数字的新材料实验,而每一次就可能做上10到15年。这就是传统新材料研发的模式——试错法。“传统新材料的研发就像炒菜,盐放多了就加点水,或者加点糖。不断地添加元素,调整配比。”杨正平曾如此描述“试错法”。然而,一场颠覆性的材料研发方法革命,正在新材料科技城静悄悄地上演。
一个新落成的研究院,一个刚孵化的小公司,担起了这个大项目。走进刚落户不久的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所属“英飞迈公司”,如同漫步在童话中的梦境。幽蓝的灯光中,造型奇特的“高通量组合材料离子束溅射镀膜设备”横卧如一台“时光穿梭机”。这就是新材料基因研究商业化的关键性装备。一台“基本组合”的配置,就要卖到数百万元。目前,“英飞迈”已售出数台,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
所谓“材料基因工程”,即借用生物基因芯片的研究方法,把各种可能的材料元素和配比“溅射”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一块芯片就能“录入”100万种元素组合,革命性提高了样本分析速度。去年,一个由6人组成的海归团队在管委会人才新政吸引下,落户新材料科技城,支撑起这个世界顶尖的前沿项目。
按协议,“英飞迈”每卖出一台基因工程设备,宁波国际材料基因研究院就有权共享设备的实验数据,积累的数据库正是另一个伟大计划的基础。这就是60种未用元素穷尽组合实验数据库的建设计划。这个数据库一旦建成,就如同人类材料研发有了一部“辞海”,实验结果只需按图索骥,剩下就是分析。
依托强劲的研发实力,通过紧密的协同创新,新材料科技城一批企业“弯道超车”,追赶着国际产业的最前沿。同时,一批宁波块状产业的传统企业也搭上了这趟“新材料号”高铁,汽车配件、模具产业等行业企业工艺创新层出不穷。
宁波博威集团研发部门负责人孟祥鹏感慨万千。从小小的圆珠笔书写头,到运载火箭关键部位的连接件,博威品牌铜合金产品在全球享有声誉。“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企业就是没办法解决。为此,我们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企业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关键。”
孟祥鹏清楚记得,在做铜合金替代项目开发时,铜钛锆锌的线材一拉就断,正是兵科院宁波分院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如今,宁波博威已成为国内仅有的铜合金替代方案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路桥船舶、低压电器等领域,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元。
宁波博威仅是兵科院宁波分院建立科研合作机制的众多企业之一,多年来,通过“镁合金泄气保用轮毂技术”“高纯铝溅射靶材电子束焊接”等数十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该院已为宁波工业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其中,光是“高品质大型复合铝合金铸件差压铸造技术”就为宁波宝迪汽车带来了超过20亿元的新增产值。
协同创新的威力,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在余姚,不少低压电器企业已经开始向宁波博威大批量采购变形锌产品;在奉化,百琪达自动化设备公司通过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研发的磁材料专用装备,广受宁波韵升等大型钕铁硼企业青睐;在鄞州,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超级电容10月份通过新品鉴定,其中采用的石墨烯材料恰是慈溪墨西科技的独门秘技……
“科技城建设必须跳出与县区比拼经济总量的老路,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为市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好支撑。”杨正平告诉记者,“每一种新材料的研发应用,都劈开一块市场蓝海,强有力地支撑起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石墨烯与超级电容的组合,就是一个新能源的无限市场。这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容量,这对科技城内的大院名所和企业来说,将是巨大的机遇。”
优化服务:
打造创业者“天使之城”
良好的产业前景、优渥的落户条件、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新材料领域的初创团队落脚宁波。几个月前,“海归”刘亚军率领的清华博士团队带着液态金属和减震合金技术,栖落新材料科技城。7项获批、14在审的专利全是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产品一旦产业化,将全面填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可初来乍到,一没资金、二对市场如盲人摸象,怎么办?
“科技城管委会对我们的项目非常认可,不但积极协助、服务企业,还主动牵线搭桥帮我们拉到了1700多万元的融资,公司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团队成员郭强激动地说。目前,这个名叫新瑞清科的公司已开始运转,小批量试生产也已经开始。
深化政府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是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一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为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出台了多个极具突破性和竞争力的政策:设立1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引进研发机构、支持创业孵化、集聚创新人才、鼓励成果转化、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科技金融。
出台《关于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医疗、教育、就业等11个方面进行大幅度创新;在新材料科技城建立全国首家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5年5亿元,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充当天使投资人,促进初创企业成长;成立全市首家科技银行,政府与社会资本一起,建立放大25倍杠杆的小微科技创新企业信贷风险池……
此外,通过举办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业创新大赛、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总决赛等创业创新活动,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还会对一些优秀的项目给予资本支持,提供全生态的创业服务。新材料科技城日益成为一座“天使之城”。
“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强了新老政策的延续性、互补性,使人才管理改革的各项举措更加完善。”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从事人才招引工作的负责人介绍,科技城还专门成立了针对性的事业编制挂靠机构,为大院名所专家来甬开展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得益于全面创新的政府公共服务,如今在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一些企业已开始谋划在人才、科技、资本、产业领域全面出击,收获飞跃式发展。眼下,城内大批高成长性企业与研发机构正积极共同申请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当年正是政府的天使投资为我们提供了数千万元的启动资金,才让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海归博士、宁波激智科技创始人张彦介绍,7年前,他和创业伙伴夹着皮包、赤手空拳来到宁波高新区创业,7年后,激智科技自主研发的光学薄膜已屡破国外垄断,如今,企业不光成立了国家级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把生产线扩展到了象山、江北等周边区县,去年更是成功完成创业板上市,年销售额逼近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