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面临多个挑战 (2003-09-09)

2003年09月09日 13:19 12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江铜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面临多个挑战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9日电(记者刘菁 李兴文)尽管已跻身世界同行前五 强,江铜在继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面临资源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懂 得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缺乏等挑战。江铜在加快自我调整步伐的同时,呼吁国家对 矿业税收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资源短缺,发展受制于人。铜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 材料。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汽车等行业的 快速发展,带动了铜消费量的快速增长,而我国铜矿资源相对贫乏,导致国内铜 供求关系失衡。目前我国的铜产量与国内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对铜的进口依 赖性大。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铜消费达到250万吨,占世界铜总量1 520万吨的16.4%,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去年我国铜自产量只有1 58万吨,进口铜133万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采,目前国内可利用的铜储量只有280余处,保有金 属储量700多万吨,开采程度已经超过50%,新储量增加极为有限。到今年 8月,江铜年产铜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但依靠自己的矿山资源生产的铜每年 只有12万吨左右,三分之二的原料需要从国内和国外购买。由于铜矿资源缺 乏,江铜生产受制于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江铜从国外进口铜矿炼铜,每 吨能获得加工费680美元,而今年国内的铜加工费平均降到180美元的低 点,几乎无利可图。江铜目前已决定要在今后三年投入1亿元进行地质勘探,在 江铜现有矿山的周边进行探矿找矿。   要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的瓶颈制约,江铜董事长何昌明认为应积极实施“走出 去”的战略,建立国际市场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但目前企业在这方面进展 不大。何昌明说,到国外建大铜矿,投资大、周期长,加之对外国的法律等不了 解,投资风险非常大。江铜曾计划参与秘鲁南部一个年产20万吨的铜矿山的投 资开发,如果参股30%,初步投资就需8亿美元,企业根本无法拿出这8亿美 元。何昌明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放松国内企业对国外矿山投资的外汇管制,提供 资金支持和贴息贷款,并对赴海外开矿投资提供法律援助,以鼓励和扶持国内铜 企业到海外寻找铜矿资源。   产品结构尚在调整,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与国外许多矿业公司相比,江铜 的产品结构有待调整。江铜目前铜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55%以上,而 规模与江铜相近的日本住友公司铜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20 %。单一主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过大,无疑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减弱。1995年时 江铜生产能力为10万吨,利税为3亿多元、销售收入33亿元,2000年江 铜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吨,1999年时利税只有4个亿、销售收入52亿。 利税增长与产量增长不同比,其中有国际铜价下跌原因,但也说明江铜自身发展 能力还有待增强。   江铜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把重点放在铜的深加工项目上,并计划创造条件发 展非铜工业,江铜目前在保持核心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实行了产业结构大调整,把 原准备投向矿山的20多亿元资金全部改为投向铜的深加工及硒、碲等稀贵元素 的提取利用。江铜已在今年建成了3万吨铜细线项目,与美国公司合资的年产6 000吨铜箔项目也已在建设中。    企业对外依存度增大,但国际化经营人才储备不足。江铜一直十分注重培养 采选冶一线的技术工人,这些岗位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江铜进入国际市场,企 业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懂得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紧缺。而由于公司所在地并非 繁华的大都市,加之企业分配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目前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 才并不容易。   矿山企业负担较重。1994年,国家对矿山企业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 费,其中资源税按采出矿量计算,采出矿量包括采出的低品位矿石及混入的废 石。8年来,江铜共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4.7亿元,近3年来江铜每吨铜负 担的这两项税费在452元左右。江铜认为,征收两税是为了保护矿山资源,但 作为大型矿业企业,在合理开采资源、加大矿山环保投入等方面都很自觉,相反 是缴税不多甚至拖欠两税的个体矿山或私采矿山不进行这方面工作。相比之下, 国有矿业企业负担更重。江铜为此建议,对低品位矿石和废矿石征缴的资源税应 调低税率或免征;国家对矿山企业征收的资源补偿费应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专 款专用,用于矿山周边勘查找矿,以延长矿山寿命。(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