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争钛”:你争第几?

2016年04月07日 9:46 44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在微信中留下未来可能出现“三航争钛”的字眼后,笔者就一直在关注航空、航天、航海用钛的发展动向及市场潜力。去年5月份在陕西宝鸡召开的钛产业发展论坛上,曹院士又再次提到了“三航争钛”的发展趋势,说明了三航用钛市场一旦打开,中国钛产业定会在“三去一降一补”中优势凸现、扬帆起航。
  “三航争钛”,到底争的是什么?不弄清这个“争”相,也只能是别人争得热热闹闹,自己却是一声叹息。
  无论是美国波音,还是法国空客预测的未来20年飞机制造业的趋势,其核心都是民用飞机、军用飞机的增长将会给钛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与丰厚的利润。这说明了“三航争钛”的确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所以,面对“三航争钛”一定要有“争”功夫才能挣得好效益。
  在美国波音、法国空客预测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展示了钛应用的市场潜力,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又把触角伸向了海洋经济、海洋战略用钛。C919大飞机下线,蛟龙号入海,可见自产航母、航空航天以及军工对钛的需求将逐步拓展我国钛工业发展的新空间。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钛产业的发展已经初露端倪,而“三航争钛”的花蕾也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绽放并迎来长时期发展的春天。
  可以说,2015年是我国全面探索“海洋用钛”之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在武汉地等主持召开了多次海洋用钛的会议,来自多所科研院所、船舶工业、国防军工的院士及专家学者纷纷为海洋用钛注入智慧,这体现了“海洋强国”助推我国航海用钛向前发展。
  周廉院士说,海洋用钛发展空间巨大,但我国海洋用钛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显薄弱,存在研发力量弱、应用占比少、技术显落后、实验数据少等问题。若要在“海洋强国”中展示钛合金的优势,提高钛合金应用的占比,则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壮大并提升海洋用钛的研发实力。
  钛合金之所以具备“三航争钛”的实力,那是由其自身的优势决定的——比强度大、抗腐蚀性好、温度适应范围广、无磁性、高韧性、可焊接等突出特性,在航空、航天、航海、军事、化工、冶金、医疗、海水淡化、海洋石油开采、日常用品等领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空间,并拥有“太空金属”、“海洋金属”、“未来金属”、“智能金属”等美誉。这是钛合金的硬功夫“争”本领,但钛合金有自身拥有功夫和本领,并不等于每个涉钛企业具备硬功夫“争”本领,这就是“争”的实质。
  面对“三航争钛”,你争第几?航空、航天、航海拓展了钛合金前行的视野。钛业人看到了希望之“饼”,市场之“饼”,发展之“饼”。但如何才能吃上这个“饼”,那要凭实力靠功夫才能“争”取到更多的份额。钛合金自身拥有适应三航用钛的优势,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优势需要涉钛企业的研发之力、科技之功、产品之优。磨刀不误砍柴功,谁的刀功好,谁就能砍来更多的“柴”,吃到更多的“饼”。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钛工业发展势头喜人,产能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50倍以上,实际产量增长了近30倍,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钛工业生产与消费大国。但由于无序发展导致了产能过剩,引发了钛产业进入冰火交加的发展阵痛期。而这也就引出了笔者要说的“三航争钛”,你争第几?你有没有争得“三航”市场份额的真功夫?
  近些年来,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严寒,让不少钛企业在严寒中“饥寒交迫”,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极寒环境中仍有类似西部超导这样的优秀企业跑步前进,不管是产品品质、科技创新,还是企业效益都显得独树一帜。这就是能够在“三航争钛”中拥有的“争”功夫挣来的好效益。
  “三航争钛”是一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菜,钛企要想品尝,需要努力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才能分享到“三航争钛”带来的美味。
  笔者在分析思考“三航争钛”时,读到了中国商飞公司发布的《2015-2034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数据。数据显示,未来20年,全球市场单通道喷气客机交付量将达到24144架,价值达2.25万亿美元。在这一迅猛增长的需求下,CFM国际、普惠公司等发动机制造商都正在准备迎接产量创纪录年份的到来。
  “三航争钛”,你争第几?只有在科技创新上争技术的领先、争品质的优秀、争竞争力的排位、争新品新材料的跨越,“三航争钛”才会助力钛企腾飞,才会助力化解产能过剩。所以,“三航争钛”争的是“打铁全凭本身硬”,争的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