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整接近尾声 回升阻力较大
——上半年锌市场回顾及下半年展望
2003年07月28日 17:4
143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北京安泰科 冯君从
上半年全球锌需求增长十分缓慢,闲置产能和新增产能比较多,长期低迷的价格并没有将足够的剩余能力挤出去,价格上升中的卖压比较大。至于未来的锌价能否走出底部,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世界经济出现实实在在的好转,而对命运多桀的世界经济走势预期我们必须很谨慎。技术图表显示,长达两年的盘整已经接近尾声,有望在年底出现回升。但是,供应仍然过剩决定了价格回升中阻力较大。
锌价继续在历史低谷波动,全球锌工业遭遇严峻挑战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基本金属价格总体稳中有升,但同期锌价表现最弱,仍在15年的低谷运行,在2001年年底开始形成的狭窄区间波动。LME现货锌价波动范围为741~811美元/吨,三个月期货价在761~827美元/吨之间波动。1~5月份平均结算价为777.56美元/吨,比去年同期的792.3美元/吨低1.86%;同期三个月期货平均价为793.57美元/吨,比去年同期的812.17美元/吨低2.29%。
国内市场著名品牌的锌价在8000~8300元/吨之间,一般品牌在7800~8000元/吨之间。1~5月份主要企业公开报价平均为8129元/吨,比去年同期的7897.8元/吨上涨2.92%。
全球锌冶炼能力仍处于净增长状态。锌和铅一样,已经成为世界投资回报率最低的金属品种,在1977~2000年间,西方国家整个基本金属工业投资利润率为9.2%,锌只有7.6%,同期整个金属的资本回报率为8.7%,锌为6.8%。因此全球锌矿业投资有减弱的趋势。但是冶炼方面,全球冶炼能力不但没有因为价格低迷而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处于净增长的趋势。
国际铅锌研究小组2003年4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3年中,全球锌冶炼能力净增加120万吨,其中2002年全球锌冶炼能力净增加41.6万吨。 估计2003年全球新增加冶炼能力46万吨(中国新增加能力没有完全在内),英美公司在纳米比亚的Skorpion项目年产15万吨的能力已经投产,哈萨克斯坦Kazakhmy公司年产10万吨的冶炼项目将在10月份投产,韩国永风(Young Poon)公司将扩建7.6万吨。如果包括中国在内,我们估计增加的冶炼能力将超过46万吨。
全球锌消费增长略快于产量的增长,但今年仍将供应过剩
根据生产能力变化的情况和目前主要生产者的生产情况估计,2003年全球锌产量将达不到国际铅锌研究小组4月份估计的980万吨,我们估计为966.4万吨,比2002年增长0.5%。估计全年世界锌消费量将达到941万吨,比2002年增长2.3%。 目前估计,全年全球市场供应过剩25.4万吨。另外,库存缓慢增加始终对锌价形成压力。
大量的精矿和精锌进口,使我国成为明显的锌产品净进口国
2002年包括精锌、锌合金、锌材、氧化锌和锌精矿在内的所有锌产品含锌量的进口超过出口10万吨,这种情况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主要缘于精矿、锌合金和精锌进口增加,精锌出口减少。1~5月份全国进口上述产品锌含量34.6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7.3%;出口23.1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9.77%;净进口11.49万吨,而去年同期为净出口2.15万吨。其中,1~5月份进口精锌7.0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91.16%;同期出口精锌18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7.01%,净出口精锌11.0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6.92%。1~5月份进口锌合金64932吨,同比增长20.31%;出口锌合金10293吨,同比增长6.31%;净进口锌合金54639吨,同比增长19.44%。同期进口锌材23527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19%;出口锌材5943吨,同比增长17.77%;净进口17584吨,同比增长10.42%。估计2003年我国将出口精锌、锌合金、锌材、锌精矿和氧化锌合计54.8万吨金属量,进口62.5万吨左右金属量,全年净进口 7.7万吨。
下半年大部分时间锌价仍以区间震荡为主,年底有望好转
下半年世界经济有好转的希望,但是不确定因素没有完全消除,经济的回升将是很有限的,因此对金属市场的支持有限。而国内非典疫情对国内经济的滞后影响,目前还难以量化。尽管我们曾对锌的相关消费行业进行了乐观的估计,但由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还难以准确把握,因此锌的消费预测仍存在未知数。
技术图表显示, LME三个月期货锌价最近上限收缩,底部抬高,行情日趋稳定,已经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一旦宏观环境明朗或改善,相信价格将出现回升。技术图表中,中长期均线倾向于对K线进行支撑,预示着在780~800美元/吨支持力量逐渐强大,但在850~880美元/吨仍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国内市场价格仍将徘徊在7800~8200元/吨之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