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市场还要需求侧配合

2016年05月30日 9:41 63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电解铝

    2015年,全球铝价低迷,同时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关停了约380万吨的电解铝产能。分析人士认为,这部分铝产能或许不会永久关停,短期来看虽然有部分复产,但整体复产的动力不大。不过新产能依然在投入生产,预计今年铝价表现或先扬后抑。长期来看,供给侧改革能否发力需要需求侧的配合,包括产品结构调整和出口两方面。
    英国商品研究所(CRU)铝部亚洲区研究总监万玲在“第十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2000年以来中国电解铝产能快速增加,使得行业出现了过剩问题。实际上200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电解铝净出口国。
    从供给情况看,2000年以来,中国电解铝产能每年都在快速增加,2000年时为284万吨,2015年就达到3800万吨,预计2016年会进一步增长到4100万吨。也就是说,过去16年内,中国电解铝以每年200-300万吨速度在增加。其背后原因是中国需求比较强劲。
    她介绍,以前全球电解铝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三个地区:中国、中东和印度。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全球电解铝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中国的三个省区:山东、新疆和内蒙古。原因是这三个省区在生产方面存在优势,成本较低。
    从产能的关停速度来看,万玲表示,2015年和2008-2009年是电解铝产能关停比较快的两个时期。在其他时间,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电解铝产能关停比较缓慢。2000年以后,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电解铝产能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几乎每年都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速。
    “2008、2009年关停主要是金融危机打击了市场信心;2015年关停除了价格比较低迷、需求有所下降有关之外,也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行有很大关系。”她说。
    2015年,受价格低迷影响,中国关停了约385万吨左右电解铝产能。据介绍,这部分产能主要是一些高成本产能或网电铝厂产能,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及四川、贵州等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关停的电解铝产能中,有不少国企的产能。
    “在过去,国企产能尽管盈利较少甚至亏损,但关停速度比较慢,这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推进力度有限。”万玲说。
    关闭的380万吨电解铝产能会不会重启?
    “短期来看,这部分产能重启非常缓慢。”万玲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这部分关停产能本身就是高成本产能。企业担心重启以后供应再度过剩导致的经营亏损。其次,去年电解铝产能关停期间,尤其去年年底时候,由于地方政府不希望这些产能进行关停,在电费上对企业作出很大让步;但今年以来,铝价涨了20%以上,地方政府也逐步取消电费优惠幅度。第三,重启资金相对比较紧张。
    那么,长期来看,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电解铝产能会否停止增加呢?
    “中国电解铝产能未来还会继续增加。”万玲认为,虽然整体复产比较缓慢,但一些新产能仍在投产,预计今年全年新投产产能约在100-200万吨,今年下半年第三、四季度,电解铝产量增加将较为明显。届时铝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万玲预计,未来5年中国电解铝产能大概增加1000万吨左右。这一规模不容小觑。她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离不开需求侧的配合:电解铝能否在现有领域内进一步扩大消费。其需求的扩大与否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未来几年印度、东南亚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力度。其次,铝行业或者下游加工企业能否进行结构升级,从中低端的产品逐渐转移到一些高端产品,或扩大中高端产品的供应量。如在建筑铝模板中的铝消费,未来能够扩大很多,预计在1000万吨以上。第三是出口情况。“国际市场对铝消费至关重要,也是需求侧能不能发力一个主要因素。”
    据介绍,2015年我国铝出口在500万吨左右,预计2016年能够达到600万吨左右。
    就今年铝价走势而言,万玲认为,其表现或先扬后抑。“去年以来的去产能过程中,中国需求好于预期,铝库存持续下降,所以今年以来铝价整体呈上扬态势。但下半年新投产产能会给铝价格带来一些压力。”
    不过,来自山东、新疆和内蒙古这三个地区的新产能具有生产电解铝的优势。因为许多是低成本项目,随着这些项目逐渐投产,中国电解铝成本重心将会下移,对外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